字词 | 红细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细胞erythrocyte又称红血球。动物血液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的细胞。人类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呈双凹的圆盘状,无细胞核及细胞器;在禽类,两栖类和鱼类,呈椭圆形,有一细胞核。细胞内含大量血红蛋白,在呼吸器官,血红蛋白可结合氧,并随血液循环把氧带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再把组织器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到呼吸器官释放。双凹的形态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提高氧与二氧化碳交换的速率。 红细胞 红细胞hongxibao俗称红血球,血液的一种主要细胞成分。红细胞为草黄色(大量堆积在一处时看上去呈红色)、无核、中心凹陷之圆盘状细胞(这种形态有利于完成气体交换)。直径6~9微米,瑞氏染色后呈粉红色。循环中的红细胞可因血液流速、血管直径而暂时变形,以通过直径更小的血管。异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均可发生明显变化,变形能力亦可降低。健康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50~550万/立方毫米,成年女性为350~500万/立方毫米,新生儿为600~700万/立方毫米。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及调节血液pH值,均由所含血红蛋白完成。正常红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有一定的选择性。水与多数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胶体物质(包括所有蛋白质)不能自由出入,这对于完成其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正常红细胞渗透压与血液相等,这是保持其正常形态的必要条件,如红细胞处于低渗溶液中,则发生溶解破碎。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造血原料中,以蛋白质与铁最为重要,此外,还有维生素B12、叶酸等。一般情况下,食物中含量能满足需要。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生成与破坏保持动态平衡。各种生理与病理因素可以影响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减少较为多见,当低于参考值低限时即为贫血,可因造血原料缺乏、骨髓功能障碍、失血、溶血等因素引起。 ☚ 血清 白细胞 ☛ 红细胞 红细胞hongxibao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又称红血球。正常人体中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6~9微米,边缘较厚,而中间薄,没有核和其它细胞器。新生的红细胞由骨髓产生,寿命不长,一般能存活120天左右。人体红细胞的数量较多,如正常成年人,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平均约含400~550万个红细胞,女性平均约含350~460万个红细胞。初生婴儿可超过600万个,以后逐渐减少,儿童时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到青春发育期逐渐增加接近成人水平。红细胞的数量不仅有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还可因其它条件而发生改变,如长期居住高原的人要比居住海平面的人红细胞多等。红细胞里含有血红蛋白,如按每100毫升血液测定约含11~16克。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气体(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完成的)。从呼吸道吸入肺泡的氧气,进入肺部毛细血管,由循环着的红细胞携带到组织细胞里去,供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红细胞从组织里搬运到肺,再从呼吸道呼出体外。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常同时减少,但两者并不一定平行下降。 ☚ 血液、血浆、血清 白细胞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系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红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缺乏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结构,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等。细胞中的内含物主要是血红蛋白。红细胞正面观察呈中央凹陷的圆饼状,侧面观察呈哑铃状或半月状。直径平均为7.2μm,在新鲜标本中观察可达8μm,中间厚为1μm,边缘厚2μm。如直径大于9μm,叫大红细胞;如大于15μm以上者,叫巨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以下者,叫小红细胞。过大、过小都是临床上某些贫血疾病的表现。正常情况下成人每立升含红细胞数有一定范围,男性为4.14~5.37×1012/L(4.0~6.0×1012/L亦属正常);女性为3.83~4.82×1012/L(3.50~5.50×1012/L亦属正常)。人体每立升红细胞数可因各种因素而有较大的波动,但超过其限度,伴有其他症状,则属病态。红细胞虽然无核及其他结构,但其生命代谢活动却很活跃,红细胞本身的生存主要依靠葡萄糖氧化供能。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运输,向组织内携带氧,向体外运出二氧化碳。红细胞本身不断的进行变化,即不断新生、衰老和死亡。每个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一般在40~200日间),每天要有0.83~1%细胞进行更新。红细胞可受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血液的细胞成分之一。人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内有丰富的血红蛋白,它是有色的含铁蛋白质,血液颜色即由此而造成。主要机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成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值,男性为400—500万个,女性为350—450万个。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称贫血。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血液细胞成分之一。双凹圆盘状,无核,细胞质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能与氧结合和分离,有携带氧的功能,平均寿命为120天。正常男性成人为400—550万/立方毫米,女性350—500万/立方毫米,新生儿600—700万/立方毫米。贫血时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可同时减少,但减少的程度可不一致。 红细胞 红细胞亦称“红血球”。是血细胞的一种。呈双凹圆盘状,直径为6~9微米,属无核细胞。红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可使自身的表面积增加20~30%,从而提高了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我国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新生儿可超过600万个。红细胞数量不仅有年龄和性别差异,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营养充足、体格健壮者的红细胞一般比较多。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液在体内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血红蛋白不断地将氧气从肺部运送给组织细胞,同时又把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以排出体外。此外,血红蛋白对体内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还可起缓冲作用。如果红细胞破裂或溶解,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逸出,则其功能亦即丧失。 ☚ 血浆的酸碱度 红细胞的衰老 ☛ 红细胞 红细胞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专门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细胞,主要含血红蛋白,已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新鲜的单个细胞显浅黄绿色,稠密的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新鲜的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图1),有弹性,流过毛细血管时能改变形状。成年男性血液有4.2×5.5×1012/L,女性有3.5~4.5×1012/L新鲜的细胞常多个叠连一起,称红细胞缗钱。新鲜的细胞直径为7.0~8.5μm,边缘部厚1.9μm,中央部厚1.0μm。在涂片中,它们的直径约7.2μm。在切片上,直径约5μm。在Wright染色的涂片上,红细胞染橘红色,边缘部着色较深,中央部较浅(彩图1)。电镜下,红细胞表面有细胞膜,内含中等电子密度的均质物。ABO血型物质是细胞膜表面不同分子结构的糖链。糖链有三种: 图1 红细胞扫描电镜象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占物质总量的33%,染色后呈嗜酸性。红细胞经过肺时,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红细胞至氧少的组织时,血红蛋白释放其所携带的氧,并结合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部分CO2,在肺释放。圆盘形的红细胞,比球形有较大的表面积进行气体交换,使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离表面较近。 红细胞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相当于0.9%NaCl水溶液,使出入细胞的水分保持平衡,并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状有关。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水分进入细胞过多,细胞膨胀成球状,可致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这称溶血。溶血后遗留的细胞膜囊,称血影。将红细胞移入高渗溶液,细胞水分外渗过多,致细胞皱缩,直至细胞膜破坏。凡能损伤红细胞膜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保持正常形状需由ATP供给能量。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由它产生ATP。红细胞不断从血浆摄入葡萄糖,通过细胞内无氧酵解酶的作用生成ATP。实验证明,将红细胞经NaF处理,抑制细胞内无氧酵解系的酶,则细胞内ATP生成受阻,圆盘形的红细胞渐变成棘球状(棘球状红细胞),而后变成圆球形(圆球状红细胞)。这时洗去NaF,将红细胞放在含腺嘌呤和次黄苷等的液体内,在37℃温育,随着细胞内ATP含量的恢复,细胞也恢复为圆盘形(图2)。ATP供给的能量能使红细胞变得柔韧,当红细胞通过比它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细胞变得细长弯曲。由于红细胞的柔顺性,故血液虽含很密的红细胞,仍能很流畅地在血管中循环流动。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故不能制造蛋白质,细胞内的酶不能补充,ATP合成渐下降,细胞由圆盘形变成棘球状乃至圆球状,细胞的柔韧性也消失,成为衰老的红细胞,它经过脾时被巨噬细胞捕获吞噬,或在血流中破裂消失。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 图2 红细胞形态与ATP含量的关系 血液有少数未全成熟的红细胞,含少量核糖体和线粒体等,称网织红细胞,占成人红细胞总数的0.3~1.1%,新生儿达3~6%。这些细胞比成熟的细胞略大,在常规的染色涂片上不易辨认。用煌焦油蓝作体外活体染色时,核糖体等凝集成蓝色颗粒,并相连成网(彩图1)。这些细胞入血流1~3天后成熟,细胞器完全消失,丧失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扫描电镜下,它们为表面有数个深皱凹的球状细胞(图3),皱凹是细胞核排出时形成的。 图3 网织红细胞扫描电镜象 ☚ 血液 白细胞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ed corpuscle;erythrocyt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