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红线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红线毯

 

[唐]白居易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知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是作者于元和四年(809)任左拾遗时作的《新乐府》五十首第二十九首。诗前小序说:“忧蚕桑之费也。”《元和郡县图志》“宣州”条下有云:“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及绫绮等珍物。”《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也列有“丝头红毯”。这首诗所写的“红线毯”,看来是按照指定的尺码,专为皇宫里的歌舞场所编织的。作者通过编织地毯的工序、质量和进贡的情况,揭露宣州太守不恤民命的行径。
 诗的前七句先从织毯的工序写起:精选上等好蚕用清水煮后抽为丝缕;再从中选好丝缕去煮使它变白变软,然后用红蓝颜料染成鲜艳的红色,织成象赵飞燕歌舞时铺的地毯,毯的厚度无法卷起;歌舞殿的面积十余方丈,红线毯恰好盖严。这些叙写为下段“显其志”做了铺垫。
 “宣州太守知不知?”以下是对太守的劝告。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一丈毯,千两丝”是多么大的浪费;百姓缺衣少食之时却织这样豪华的地毯,简直是莫大的罪过。诗人愤怒地告诫道:不要剥下百姓衣去作无知土地的衣服吧!这不单是对太守的劝告,而且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谕。孔子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诗歌讽谕的深度正在这里。
 《一瓢诗话》评论说:“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红线毯》正符合这种特色。诗的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可谓“妇人孺子皆知”,但我们若反复品味其思想内含却相当丰富深刻。诗人用大量笔墨对红线毯进行细腻入微地描写,从养蚕到缫丝,从缫丝至织毯,以至运进皇宫,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而结果怎样?仅仅是为满足“美人踏上歌舞来”而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作人衣作地衣!”乍看俚俗,确实是微言大义;语言俚俗而雅亦在其中了。
 生动的描绘、侧面的烘托是本诗的另一特色。“香拂拂”绘出了用彩丝织出的花纹象鲜花一样鲜艳夺目,令人产生花香扑鼻的错觉;“不胜物”和“随步没”将红线毯的松软、有弹性写得活灵活现。 “太原毯”、“成都褥”都是当时的名贵产品,但与红线毯相比,就象唐明皇的“三千佳丽”和杨贵妃相比一样,显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红线毯》的作者以对人民的无限深情,采用浅显的语言,和谐的声调,申明关心百姓的大义,达到了感化人心的目的,构成了个人诗歌的独特风格。

红线毯

地毯也称地衣。唐时地毯有多种,例如太原毛毯、成都锦毯和宣州红线毯。宣州红线毯的织法是:以丝纺成线,线用“红蓝”——红色染料着色;然后按照图案花样,织成丝毯。它的特点是:比成都蜀锦制成的地毯厚实、温暖,比太原羊毛地毯柔滑、舒适。
根据宫廷需要而特制的红线毯,长和宽都在十丈以上,宫妓在上歌舞,“罗袜绣鞋随步没”,没有声息。但是织成一条红线毯,要用万两以上的丝,需用一百个男子,才能把它扛到京城去。白居易有《红线毯》诗说:“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一丈毯用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自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

《红线毯》hong xian tan

The Red Embroidered Carpet→白居易 (Bai Juy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