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纓纓(缨)Yīng《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 注云: “以人名为姓氏。明代始有此姓。明苏州人刘缨,成化进士,曾任河南道御史,后按察福建,当地有地方官谎报朝廷,说俘虏千余男人,其中青少年可施以宫刑,供皇宫王室差使,朝廷下诏提人时,地方官只好从南海地方(今广东、广西一带) 买三百多人充数,此事被刘缨查知,予以全部释放,让这些无罪者与家人团聚,家属们感恩不忘,便以缨为姓。” 纓yīng❶古代繫在領下的帽帶。揚雄《解嘲》:“戴縰垂纓而談者,皆擬於阿衡。” 纓“缨”的繁体字。 上一条: 缨 下一条: 璎 ![]() ![]() 纓缨(2次) 古代系冠冕的带子。可以濯吾~《渔》 放陈组~《魂》 纓❶今馬鞅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錫樊纓。” 鄭玄注: “鄭司農云: 纓謂當胸,……玄謂曰纓,今馬鞅。” 《儀禮·既夕禮》: “薦馬纓,三就入門。” 鄭玄注: “纓,今馬鞅也。諸侯之臣飾纓以三色而三成,此三色者,蓋條絲也。”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婚育部 > 婚嫁 > 纓 纓 yīng 古代女子許嫁時所佩之綵繩。《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儀禮·士昏禮》:“親說婦之纓。”鄭玄注:“婦人十五許嫁,筓而禮之,因著纓,明有繫也,蓋以五采爲之。”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纓 纓 yīng 亦作“嬰”。冠之帶。古時男子以冠束髮,冠之兩邊有帶於頷下以固冠於頭頂。先秦即有此物此稱,周時已有等制之分。《孟子·離婁上》:“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左傳·哀公十五年》:“結纓而死。”《禮記·内則》:“衿嬰綦屨。”陸德明釋文:“嬰,又作纓。”《説文·系部》:“纓,冠系也。”段玉裁注:“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係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頤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於笄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即以固冠,故曰冠系。”《釋名·釋首飾》:“纓,頸也。自上而下繫於頸也。”宋·高承《事物紀原·纓》:“《沿革》曰:‘唐虞已上,布冠無緌。’謂纓其始於堯舜乎?” 纓yingC074 纓yīngY207 〖纓〗 粵 jing1〔英〕普 yīng ❶ 繫帽的帶子。許慎《說文解字》:「〜,冠系也。」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戴朱〜寶飾之帽。」(朱:紅色。)❷ 綁人用的長繩,有詞語「請〜」。王勃《滕王閣序》:「一介書生,無路請〜。」(請纓:漢武帝時,年僅十九歲的終軍向朝廷自薦出使南越,更向武帝表示只要一根長繩,即能綁着南越王返回漢宮闕下。) 纓 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