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索伦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索伦部清初对黑龙江中上游各族的总称,包括分布于当地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索伦”词义,解释不一。一说系满语“索拉勒恩”(意为“桦木”)的另一种音译,以其居地桦木甚多而得名;一说是古“肃慎”或“述律”的音转;一说为“骁勇”、“善战”之意。其中各部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生活多以渔猎为主,而达斡尔人的农业较发达。明清之际,当地已形成两个较大的部落联盟:一个以索伦(鄂温克)头领博木博果尔为首,一个以达斡尔头领巴尔达齐为首。建有雅克萨、铎城、多金、阿萨津、乌鲁穆丹、郭博勒、额苏里、多科等城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相继派兵征抚,各部先后降服。有的时已南迁编入满洲八旗。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因沙俄入侵,原留居故地的索伦各部,又陆续内迁嫩江、讷漠尔河及雅鲁河流域,分置旗佐,大多隶属于布特哈总管衙门。从康熙时开始,“索伦”只作为鄂温克的族称。 索伦部明末清初黑龙江中上游以北若干游猎民族的总称。包括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诸民族。因其多以猎貂为业,也被称作“萨哈尔察”(满语音译,意为“黑貂皮”)。始见于清初文献。“索伦”含义,说法不一。一说系满语“索拉勒恩”(意为“桦木”)的另一种音译, 以其居地多桦树而得名; 一说是古“肃慎”或“述律”的音转;一说为“骁勇”、“善战”之意,言其人的性格特征。又扩而展之,以索伦“骁勇闻天下”,当地各族部皆“假其名以自壮”,概以“索伦”自名,等等。清顺治、康熙(1644—1722)年间,南迁今嫩江一带,大多被包括在“布特哈”(满语音译,意为“虞猎”或“打牲部落”)总名称之下, 其中一部分(鄂温克)仍被称为“索伦”,1957年恢复民族自称。 索伦部清代对居住在黑龙江上中游以至石勒喀河、精奇里江至牛满江流域的各民族部落的总称,即今之鄂温克族。渔猎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业处于原始状态。17世纪中叶以后,因沙俄吞并尼布楚、雅克萨城,始陆续内迁嫩江、讷谟尔河和雅鲁河流域,由黑龙江将军所属八旗官员管辖。其部众被编入“伊彻满洲”旗籍者,为满族共同体之组成部分。 索伦部清初对黑龙江以北地区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的总称。《圣武记》言:因诸部居住杂错,皆以狩猎为生,清人为与满洲族区别,便以骑射最著、归清较早之索伦(今鄂温克族的一支)概称之。分布范围,约西起石勒喀河,东到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北至外兴安岭,南临黑龙江。崇德年间(1636—1643)归清,初时叛时服。后因沙俄侵扰,迁居黑龙江南嫩江流域,分编佐领,入旗籍,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令其丁壮披甲,遂成为清兵中的劲旅。因索伦兵“骁勇闻天下”,以至黑龙江居民不管属何族,人皆称索伦。今新疆塔城县的达斡尔族,为清代驻防彼地之索伦部兵,旧时称其为索伦,解放后才恢复达斡尔自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