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金屬貨幣流通的紙質信用貨幣。狹義概念指政府强制通行的不兑换紙幣,廣義泛指可兑换及不可兑换的政府及民間金融機構發行各種紙幣、銀票、錢票等紙質信用證券。中國爲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淵源於先秦的里布、皮幣、傅别及漢代的白鹿皮幣。唐憲宗時至宋初的飛錢、便换已具有紙幣的早期雛形。北宋出現了國家正式的紙幣——交子,並形成比較完備的鈔法。南宋時有會子、關子等,發行量較北宋爲多,有些並可納税、抵押,成爲法定的通貨。金法宋先後發行貞元交鈔、貞祐寳券、興定泉寳等紙幣。從宣宗貞祐三年(公元1215年)至哀宗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行用的天興寳会鈔,以銀爲單位并抵值通兑,係中國紙幣銀本位的開端。元代大多時期内禁民間以金、銀、銅交易,紙幣常常成爲唯一的合法通貨。忽必烈於中統元年(公元1250年)發行中統寳鈔,國内統一用之。後又有至元通行寳鈔、至大銀鈔、至正交鈔等紙幣。元初行鈔法,以銀爲本,鈔價穩定,鈔法完備,諸外國取法效之,明、清沿習。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發行大明通行寳鈔,與銅錢並用。明代紙幣僅此一種,通行約百年之久,後爲銅錢所代。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軍用孔亟,歲造順治鈔貫十萬餘貫,至十八年(公元1661年)即行停止。此後百餘年間,清廷不再行用紙幣。咸豐三年(公元1893年),又印發大清寳鈔、户部官票。明代民間紙幣已有發展,清早、中期的錢鋪、銀號、票號等信用機構發行的銀票或錢票具有廣義的紙幣性質。至清季開始行用的中外銀行鈔票,其性質、使用方法及樣式已屬新式紙幣。今所見最早的實物爲元代的寳鈔,元以前僅見鈔版或拓本。《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不知宋時盡行官鈔,又叫得紙幣,又叫得官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