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系膜的发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系膜的发生 系膜的发生系膜为联系内脏器官与体壁之间的双层浆膜,是随着胚盘发育形成圆柱形胚胎体形时由侧板脏壁中胚层发生而来(参见“体腔的发生”条,图3)。早期胚胎消化管全长均有完全的背侧系膜和腹侧系膜,以后随着器官生长发育和转位,有些部位的系膜发育伸展,有些融合消失或变成韧带。如腹侧系膜在发育后期除了在胃、肝间保留成小网膜及在肝与腹壁间保留成为镰状韧带外,自十二指肠以下的其余部分均退化消失。背侧系膜一般终生保留,区分为食管系膜、胃系膜和肠系膜,但各区也有不同的演变。系膜不但有悬系脏器的作用,而且是分布于脏器的神经、血管、淋巴管通连的途径。 图1 胃系膜,示网膜囊的形成 A.第4周(腹面观) B.第6周(腹面观) 1.右肺芽 2.心下囊 3.网膜囊 4.网膜孔 5.肠系膜 图2 人胚胎纵切面,示网膜囊的形成 A.2月 B.4月 C.成人 1.肝 2.胃 3.胰 4.十二指肠 5.网膜囊 6.结肠 7.空肠 图3 4月人胚胎横切面,示网膜与腹膜的关系 1.肾 2.网膜孔 3.肝脏 4.小网膜 5.背侧腹膜和胃背系膜愈合处 6.脾肾韧带 7.胰 8.脾 9.网膜囊 10.胃脾韧带11.胃 12.镰状韧带 肠系膜的发生 胚胎第5周时,原始消化道是一条简单的上皮管,这时小肠与大肠均有背系膜和腹系膜与体壁的腹膜相连续,将腹膜腔分隔为左、右不相通连的部分。在胚胎第6周以后,随着中肠襻的形成、旋转、盘曲和贴附,小肠系膜大部分消失,只有十二指肠上部参与小网膜形成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镰状韧带仍保留。小肠系膜大部分保存为永久结构,但变化很大。小肠和大肠在腹膜腔中伸展,扭转和易位时,十二指肠上部以下部分,因被横结肠及其背系膜横行越过于其上的腹侧,以致被贴附于背侧体壁,成为腹膜后器官,系膜也被吸收而变为纤维组织。空肠与回肠伸展最长,盘曲频繁,该区背系膜形成为通称的肠系膜。系膜的根部从十二指肠空肠曲起,斜向右侧下方经过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的腹侧面,至右侧回盲交界处附着,形成一个折扇的形状(图4)。小肠系膜根部的附着及其方位对临床诊断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结肠腹系膜因肠曲扭转易位而消失,结肠背系膜也因结肠不同区段定位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当肠曲于胚胎早期从脐腔返回腹膜腔时,结肠上段转位至腹膜腔的右上侧,形成升结肠; 结肠下段则转位至左侧,形成降结肠; 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为横结肠。升结肠和降结肠的背系膜因贴附于体壁而与相应部位的腹膜相融合,故背系膜不复存在(图4)。横结肠有发达的背系膜,并与移行于其腹侧面的大网膜背层相融合其组织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乙状结肠随降结肠扭转斜行下达直肠,系膜仍保留。直肠以下即逐渐缩短,与盆腔腹膜及其纤维组织相移行而融合不见(图5)。阑尾是从盲肠突出延伸的盲管,具有从回盲交界处包被的背系膜,当阑尾位于回盲后位时,这种阑尾系膜即不存在。 图4 肠系膜的形成 A,B.纵切面 C,D.横切面,示结肠系膜与腹膜相融合 1.胃背系膜 2.胃腹系膜 3.肠背系膜 4.横结肠系膜 5.肠系膜根部 6.乙状结肠系膜 图5 示肠系膜与背部体壁相附着的位置关系 1.下腔静脉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十二指肠 5.升结肠附着处 6.肠系膜 7.镰状韧带 8.食管 9.胃系膜 10.横结肠和体壁连合处 11.降结肠附着处 12.乙状结肠系膜 ☚ 呼吸系统畸形 体腔的发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