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由中,其文感人
语出《论衡·超奇篇》:“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精诚”,至诚,真心诚意。“中”,内心。重真实反虚妄,是王充散文美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针对当时虚浮不实的文风而发的。他在《对作篇》中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从“疾虚妄”出发,他提出了文章必以“实诚”为核心,凡是“实诚”的,就予以肯定,凡是“虚妄”的,就加以排斥。他说:“……有根株于下,有叶荣(花)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超奇篇》)王充认为文章中真实的内容来源于作者胸中的真情实感,并用“根株”,“实核”来比喻作家胸中的真实思想感情,用“荣叶”,“皮壳”比喻语言文字。作家写作,先有“实诚在胸臆”,然后文墨才能著于竹帛。换言之,“实诚”是关键,只有作家思想情感的真诚坦露,才有文章的真挚动人。王充的这一创作理论表明了作家的情感在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的异乎寻常的审美效应,对后世影响很大。刘勰的“为情而造文”,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都可以说是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