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精神损害赔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精神损害赔偿因侵犯人格权致使公民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侵犯公民的人格权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物质上的损害,如受害人进行治疗的费用; 一是精神上的损害,如受害人心理创伤和精神痛苦。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既指对物质损害的赔偿,也包括对精神损害的补偿。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不能弥补受害人名誉,荣誉等损失时,还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来解决。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以物质形式弥补和减轻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对侵权人予以制裁。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上述法律规定的人格权种类,不能任意扩大。 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的对称。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受害人严重精神损害的,侵权人所承担的给付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有以下特点: (1) 赔偿范围仅限于人身权益受损的情形。这里的人身权益包括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自然人死亡后,非法利用、损害其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的,其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侵害财产权益,无论被侵权人如何痛苦,都不能适用这一规定。(2) 不适用于法人、非法人组织等社会组织。因为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思想、感情,才有精神受到损害的可能。(3) 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是严重的。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因人身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而导致的精神痛苦、肉体痛苦等。其范围可以很宽,如因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不高兴、焦虑、不安、苦恼、哀伤、情绪失控、心理障碍等,很难准确界定其范围与程度,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故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使用“严重精神损害”加以限定,表明一般的精神损害,如仅是轻微的不高兴、不痛快等,不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抚慰受害人,惩罚侵权人,应当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确定赔偿数额。 ☚ 财产损害赔偿 侵害人身权益的损害赔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