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学派
以清静养神为主要途径来颐养生命、防病益寿的养生学术流派。始倡于老庄,形成于秦汉,后世续有补充和发展,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体系的主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与著作有嵇康《养生论》;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万全《养生四要》等。精神学派认为,神虽由精气而生,总统于心,但又能支配精气的活动,是人体脏腑组织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嵇康《养生论》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对神的主导作用做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故中医学强调“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神发挥其统率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清静内守,清静则神明气顺精生,脏腑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身体康健,即《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躁动则神气昏浊而不守,精气消之,脏腑也因之失去协调,有害于健康。然而神的特性是易动难静,常被喻为“心猿意马”,特别是老年人形气衰弱,精血俱耗,神气失养,加之阅历万千,思虑纷扰,而更难守于内,所以静神养生即成为养生第一要义。至于静神养生的具体实施,历代养生家强调两个原则:
❶保持思想情绪的虚静状态;
❷力戒妄动,神用专一。在静神的方法上,要做到:
❶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以理收心,少私寡欲;
❷抑目静耳,避免妄视妄听,保持神清意正;
❸节思虑、去忧愁、和喜怒,常乐观,调摄情志;
❹常练静功,凝神入气穴,有很好的神气清静内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