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liɑnɡshi shenɡchɑn
咸阳市是西北五省惟一的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也是全省主要产粮区。有禾谷类、豆类、薯类3大类、十多个品种,禾谷类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水稻、荞麦等,以小麦、玉米为主播作物,豆类作物有大豆、小豆、绿豆、豌豆、黑豆、豇豆等,以大豆为主栽作物,薯类作物有甘薯、马铃薯,甘薯分布在中南部,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北部。全市耕地占全省13.6%,粮食总产20世纪50年代占全省13.7%,80年代占全省15.6%;按农业人口平均粮食占有量,50年代358公斤,高出全省平均占有量37公斤;80年代428公斤,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60公斤。1990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813.45万亩,其中夏粮487.39万亩,秋粮326.06万亩。小麦、玉米产量合计1751274吨,占粮食总产的92.82%。200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4.24万公顷,产量178.8万吨,面积减少1.38万公顷,总产增长0.1%,其中夏粮产量97.84万吨,秋粮产量80.95万吨。全市共建成吨粮田(每亩年产1000公斤)9.33万公顷,双千田5.33万公顷,旱作农业高产田6万公顷。
粮食生产
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粮省之一。除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甘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外,还有荞、谷、豆类等杂粮。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63.9亿公斤,1957年上升至102.7亿公斤。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曾连续下降,1961年只有62.9亿公斤,还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5年恢复至96.7亿公斤,1978年增至148.3亿公斤。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1984年增至220.1亿公斤。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252亿公斤,平均亩产26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45公斤;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量比1949年分别增长2.94倍、3.27倍和94.3%;比改革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70%、79.4%和41.8%。1990年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90.4%,比1980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尽管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仍有所扩大。1990年全省稻麦面积为6579.9万亩,比1980年扩大了348.4万亩,使稻麦总产稳定在粮食总产的75%以上;在粮食作物内部,高产作物、饲料作物面积扩大,饲料紧张的状况也有所缓解。
水稻 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历年的粮食总产量中,水稻产量均占一半以上。1949年以前,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约为1400万亩至1800万亩,主要品种是中稻、一季早稻和单季晚稻。50年代至60年代,全省播种面积一般在2800万亩左右;70年代以后为3200万亩至3400万亩;1980年达3357.4万亩。历史上安徽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江淮和江南地区。1954年在淮北地区正式推行旱地改种水稻,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功。经过数十年的水利建设,沿淮地区种植水稻的条件大大改善。从70年代起,沿淮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定增长,在一些县份,水稻产量已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水稻在沿淮地区的发展,对抗御洪涝灾害,稳定粮食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在50年代进行的农业生产改革中,1954年沿江地区种植双季稻获得成功,当年改种双季稻33.1万亩,虽遭特大水灾,仍较一季中稻增产。此后,双季稻种植有较大发展,1956年为648.8万亩。70年代中有8年种植1000万亩以上,1977年曾高达1325.6万亩。进入“六五”时期,全省对双季稻的种植布局进行了调整,主要集中在沿江江南地区,其中早稻和双季晚稻的种植面积常年在700万亩左右。安徽从1975年开始引进试种杂交稻,1978年正式推广,到1988年全省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1096万亩,总产49.18亿公斤,占当年水稻总产的41.3%。自1977年以来,全省共推广杂交稻1亿多亩,一般亩产较常规品种增产两成以上。杂交稻品种早、中、晚配套,籼粳齐全,已基本形成杂交种子体系。目前,全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3200万亩,1990年达3468.5万亩,总产量为137.91亿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54.72%,单产398公斤。
小麦 安徽省小麦栽培历史悠久,小麦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麦作为省内主要夏收作物,种植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麦亩产始终停留在50公斤左右。1949年全省小麦总产量约12亿公斤,平均亩产不到40公斤。直至1979年,全省小麦生产才有了突破性进展,当年全省小麦总产达39亿公斤,单产133.5公斤,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较好水平。此后,安徽省把主攻小麦,改变小麦低产面貌,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性措施。全省各地特别是小麦主产区的淮北兴起了“主攻小麦”的热潮。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发展小麦生产的各种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种麦的积极性,促进了小麦生产的迅速发展。1980年至1987年全省小麦连年丰收,1987年小麦总产71.79亿公斤,单产达241公斤,比1949年增长4.98倍和3.82倍,比1978年增长1.57倍和1.25倍。农民人均占有小麦近300公斤,比1978年多183公斤。小麦品质有所提高。
其他粮食作物 安徽水稻、小麦以外的其他粮食作物主要为薯类、玉米、高粱、大豆以及杂粮等。
1.薯类作物。安徽从清代中期开始栽种甘薯,主要分布在沿淮地区。1949年全省薯类单产75.5公斤,产量约5.72亿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8.95%。1949年后将甘薯作为高产作物推广,历年种植在1000万亩以上。1957年薯类作物单产提高到113公斤,1965年为130.5公斤,1978年上升到179公斤,1983年增至267.5公斤,1990年达292公斤;薯类作物产量1973年曾达30.89亿公斤。1990年全省薯类作物种植面积为964.54万亩,总产量为28.14亿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1.17%。
2.玉米。全省玉米种植区域较广,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1952年全省玉米产量为1.69亿公斤,单产为72.5公斤。1956年产量上升至3.35亿公斤,种植面积达819.4万亩;1976年全省玉米产量曾达7.69亿公斤。80年代中期以后,玉米生产发展较快,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为622.31万亩,总产量达17.44亿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376.5万亩;比1980年增长了3.54倍。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92%,比1952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玉米平均亩产增长幅度较大,从50年代中期的70公斤左右,上升到70年代后期的110公斤左右,1980年增长到156公斤,到1990年,玉米平均亩产已增至280公斤。
3.高粱。50年代安徽省高粱种植面积比较大,1951年至1954年,每年种植1100多万亩,1953年产量曾达7.44亿公斤,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左右。50年代后期开始,高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产量也随之下降。1988年的种植面积约78.13万亩,产量为1.08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尚不足0.5%。
4.大豆。1949年全省大豆产量为6.0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6.76%。50年代以来,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常年在1000万亩以上,1953年多达1698万亩;1983年为1162万亩,产量曾高达9.17亿公斤。近10年来,大豆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784.15万亩,产量为6.13亿公斤,仅占粮食总产量的2.43%,比1952年下降了4.33个百分点。1952年大豆平均亩产为39.5公斤,1990年也只有78公斤。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单产提高幅度较小。
5.杂粮。安徽省杂粮种类较多,夏杂粮有蚕豆、豌豆、春荞等;秋杂粮有绿豆、赤豆、秋荞、豇豆及其他杂豆等。50年代全省杂粮种植面积较大,1955年曾达1891万亩,总产量达7.18亿公斤;50年代中期后,由于主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粮随之压缩,下降趋势比较明显。1980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尚有380.76万亩,产量为2.19亿公斤;1990年杂粮种植面积只有181.16万亩,产量为1.81亿公斤,仅占粮食总产量的0.72%。
商品根基地建设 安徽是全国4个主要商品粮调出省份之一。从1983年起,根据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统一规划,安徽省分批建设商品粮基地。到1990年底全省每年能向国家提供5000万公斤粮食的56个县中,已有22个县先后完成商品粮基地建设任务。总耕地面积为2911.5万亩,国家与地方联合投资达1.6亿元。1983年,国家确定六安、寿县、霍邱、肥西、长丰、庐江、凤阳、天长8个县为全国农业商品粮基地试点县,共投资1.02亿元,1987年已全部建成。第一批8个商品粮基地县普遍建起了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成良种繁育基地21万亩,扩大灌溉面积36万亩,除涝15.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93万亩。8个县的粮食总产量由1982年的37.97亿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43.55亿公斤,增长14.7%;人均贡献粮食216.1公斤,净增45.6公斤,增长26.8%。“七五”期间又开始建设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县,有阜阳、阜南、太和、涡阳、蒙城、临泉、太湖、五河、萧县、濉溪等县。商品粮基地建设中,首先把大量投资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最急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逐步增强农业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进行农业机械化的试点。在22个基地县中共增建排灌站377座,新增装机容量5万千瓦,开挖渠道形成渠系配套1810公里,修防洪堤70公里,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869万立方米。22个基地县中,先后建成县级农技中心和种子公司各22个,区、乡农技站313个,供种站123个,共培训各类农技人员3.9万人次。各县都建立了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区乡农技站为依托,村组示范户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许多基地县先后兴办了各类食品、饲料加工厂及作坊,使增产的粮食能就地转化,既缓解了农民“卖粮难”,又推动了农村养殖业及工副业的发展。安徽商品粮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粮食生产波动过程中,商品粮基地县的粮食生产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在全省粮食增产时,基地县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出现徘徊时,基地县则仍有增长。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带动了农村各项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得到改善。“八五”期间,安徽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发展,目前全省兴建商品粮基地已达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