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粪壤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粪壤论 109 粪壤论所谓粪壤论乃是中国古代有关施肥改土的理论。“粪壤”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首见于东汉时代王充的《论衡·率性篇》中:“夫肥沃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而埆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这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土壤是有肥沃和埆(瘠薄)之分的,这是它的自然特性。但是,土壤这种性美或性恶的自然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可以用人工加以改造的。“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就是人工培肥土壤或人工改造瘠薄土壤的有效措施。这里阐述的“粪壤论”,可以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其一是它阐发了自然土壤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即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除了具有自然肥力之外,还具有人工肥力。在人工肥力方面,除了“深耕细锄”之外,就是“厚加粪壤”,这是人工培肥土壤的主要措施。“粪壤”连称具有增施粪肥、人工培肥土壤之意。其二是《粪壤论》中也包含了物质循环理论的萌芽。“粪”字原来由米、田、共三字组成,“米”代表人类食用的粮食作物,“田”代表农业土壤,“共”字表示粮食作物与农业土壤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粪”则是把粮食作物与农业土壤联系起来的纽带。在作物——土壤——肥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农业生态系统。清代的《知本提纲》用“余气相培”的理论,阐述了肥料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知本提纲》认为,人们吃了谷、肉、菜、果之类的食物,吸收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排泄了人体不需要东西,这些排泄物被称为“不尽余气”,它们“化粪而出”,使这些“余气”,“沃之田间,渐渍禾苗,同类相求,仍培禾身,自能强大壮盛”。这种粮食出自土壤,又要使其“余气”回归土壤的“余气相培”的理论,深刻阐明了肥料在培肥土壤,增产粮食中的重要作用。其三是《粪壤论》为后来的“地力常新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陈旉《农书》在驳斥“地久耕则耗”的谬论时说:“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元代王祯《农书》则专辟“粪壤篇”论述“粪壤”的意义:“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这样就把“粪壤”的本质作用,一语道破。同时“粪壤篇”还把“粪壤论”和“地力常新论”联系起来。“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清代的《知本提纲》也继承和发展了“粪壤论”。所谓“言粪壤之法,以明地力可补,乃耕道之所重”,既阐明增肥改土的作用,又充分肯定了粪壤在农业增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 耕道论 风土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