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粟裕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 粟裕
粟裕
粟裕1907——1984湖南會同人,1907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 生。曾就讀於湖南第二師範學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团。1927年轉入中国共產黨;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並随朱德、陳毅转戰至井岡山。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連長、營長、支隊長,第六十四師師長,红四軍參謀長,红一軍團教導師政治委員,紅十一軍参謀長,红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参謀長。1934年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5年1月,奉命赴浙南和閩浙邊開展游擊戰争,任浙南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抗日戰争爆發後,任国民革命軍陸軍新编第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1939年11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总指挥。1940年7月,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副总指揮。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中區黨委書記,蘇浙軍區司令員,蘇浙区黨委書記。1945年當選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後,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1月起,任華东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1948年11月,任淮海戰役总前委成員,參與指揮淮海戰役。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曾任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南京市市長、軍管會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1年起,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谋長、總參謀長。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1958年後,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為第三、四、五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0年五届人大第三次會議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員。1982年9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7歲。 粟裕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南会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南昌起义后,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连指导员、营党代表、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率部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通过游击战到运动战的实践,从基层指挥员锻炼成为优秀的高级指挥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协助陈毅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创和发展了苏北、苏南、浙东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和陈毅、谭震林一起,指挥了苏中、孟良崮、济南等战役,并参加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4年在北京病逝。 粟裕中国军事家。大将。湖南省会同人。1907年8月10日生,1984年2月5日去世。参加南昌起义(1927)。历任红4军、红7军团、红10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政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9年起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 183 粟裕1907—1984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南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历任红军连、营、支队、师等首长及军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被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8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撰著有《战时参谋工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粟裕战争回忆录》。 ☚ 罗瑞卿 谭政 ☛ 粟裕见“军事”中的“粟裕”。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开辟了浙南革命根据地,保存、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队伍。参加指挥过卫岗、黄桥、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作战,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战时参谋工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等军事著作。 粟裕1907~1984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代理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 粟裕1907~1984会同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参加共产党。南昌起义以后,历任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斗争。后任新四军支队副司令员、苏中军区和苏浙军区司令员、政委,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苏中、鲁南、淮海、淞沪等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和第一政委。1955年授大将军衔。是中央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 ☚ 蒋牧良 粟宗华 ☛ 粟裕 粟裕1907—198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军团、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1935年后,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浙南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和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与了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参与组织指挥了黄桥、车桥等著名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中、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组织指挥了苏中战役,获七战七捷; 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济南战役和参与指挥了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1949年5月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职。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和我军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和国防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军事著述有 《战时参谋工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等论文和 《粟裕战争回忆录》。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逝世。 ☚ 黄占魁 蒋肇周 ☛ 粟裕1907—1984曾化名金米。湖南会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连长、团长、师长、团(师)政委、军团参谋长、闽浙军区司令员。是我军由基层指挥员通过战斗实践成为优秀的高级指挥员的代表。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任挺进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支队副司令,江南和苏北指挥所副指挥,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协助陈毅指挥了黄桥战役,开创和发展了苏北、苏南、浙东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他和陈毅、谭震林一起指挥了苏中、鲁南、孟良崮、济南等多次战役。并参加指挥了淮海、渡江战役。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中共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4年病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