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周围血液白细胞显著减少尤以粒细胞极度缺乏,叫粒细胞缺乏症。主要为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变态过敏反应而引起;极少数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主要由粒细胞极度缺乏造成严重感染而出现高热、寒战等各种炎症表现。白细胞数多在2×109/L(2 000/mm3)以下,粒细胞极少或消失。本病以除去病因,保护病人体力,针对所感染病菌应用抗菌素等治疗为主;可适当应用生白细胞药物等。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在1000—2000/立方毫米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而红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其他病因同白细胞减少。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常并发严重感染。立即停用致本病的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输注白细胞浓缩液,积极抗感染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指外周血及骨髓中白细胞减少到2×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极度减低可至1×109/L以下,有时完全消失的病征。粒细胞可呈显著毒性变性,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单核细胞亦稍增多。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当粒细胞显著减少,并有高热等全身症状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此时外周血粒细胞数往往在500~0/μl。本症病因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同,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现已知100余种药物能使人群中少数人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发病机理可能是药物在机体内引起异常免疫反应,致粒细胞及其前身细胞破坏和受抑制;另一些药物可能对粒细胞前身有直接毒性作用。 能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一些主要药物有: ❶解热镇痛药: 氨基比林(匹拉米洞)、安替比林(非那宗)、安乃近(诺瓦经)、扑热息痛及含有上述药物的各种复方止痛片; ❷抗风湿药: 保泰松、消炎痛、金盐等; ❸精神抑制药和抗抑郁药: 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冬眠灵)、普马嗪、甲硫哒嗪、甲哌氯丙嗪、甲哌啶嗪、异丁嗪、安宁(眠尔通)、利眠宁、丙咪嗪、阿米替林、脱甲丙咪嗪等; ❹抗甲状腺药: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甲硫咪唑(他巴唑)等; ❺抗感染药: 磺胺类、氯霉素、甲砜霉素、三甲氧基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青霉素、新青霉素Ⅰ、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头孢霉素族、链霉素、新生霉素、瑞斯托菌素、呋喃妥因(呋喃呾啶)等; ❻抗结核药: 对氨水杨酸、异烟肼、氨硫脲等; ❼抗疟药: 卡莫喹、羟氯喹等; ❽抗麻风药: 氨苯砜等; ❾抗凝药:苯茚二酮; ❿抗心律不齐药: 普鲁卡因酰胺、阿吗灵(西萝芙木碱)、奎尼丁、心得安等;(11)抗癫痫药: 苯妥英、三甲双酮、乙琥胺等;(12)抗糖尿病药: 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磺胺丁脲等;(13)利尿药: 乙酰唑胺、氯噻酮、利尿酸、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莫鲁来和其他汞制剂等;(14)抗组胺药: 安替司丁、吡甲胺(扑敏宁)等;(15)其他: 砷剂、巴比妥族、地撒嗪、二硝基酚、甲基多巴、青霉胺、左旋咪唑、强的松龙、别嘌呤醇等。上述药物以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氯丙嗪、普马嗪、磺胺丁脲、氯霉素、他巴唑等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病例尤为多见。 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可以是患者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也可以是毒性反应。 免疫反应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可在单次服药后很快发病,因患者血液中早已有抗体存在; 如在服药7天后发病,则患者多为首次与该药接触,有待一段时间以建立过敏反应。氨基比林类等药物的作用乃属此种反应。毒性作用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与药物剂量有关,因此起病多在持续服药一段时间后或在短期服较大剂量后,吩噻嗪类和苯妥英的作用属此类; 氯丙嗪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至少要在服药后三周。另有一些药物兼有两者反应,如磺胺类和抗甲状腺类药物等。有少数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病例可并发剥脱性皮炎或中毒性肝炎。尚有一些病例在仔细追问病史中可发现过去已有过服用致病药物后发生此症的情况。 本症发病往往骤起。起病时间可在用药后1~2天,也可7~14天或更长。开始时患者可有乏力、头痛、心神不定等前驱症状,多数患者感到喉痛。很快即有寒颤和高热,体温在短期内升至38~41℃,或更高。面部潮红,喉部充血,严重者咽部水肿和组织坏死,颈淋巴结肿胀和压痛。如继续发展,患者神志昏沉,出现局部感染或全身性败血症。有些病例发病可略缓慢。血象示白细胞数显著减少,达2,000~1,000/μl以下,中性粒细胞数往往在500/μl以下。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一般不减少。骨髓病变在粒细胞消失最高潮时,示粒系统细胞显著减少,甚至缺如。患者若无适当治疗,可因高热、感染、败血症或因并发症而在3~7天内死亡。症状减轻、体温下降和外周血中白细胞数上升是复原的征象。白细胞数可逐步上升至高于正常,甚至达20,000~30,000/μl,分类中可见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以后再下降至正常。复原期的骨髓象先出现原粒细胞和早期粒细胞,以后增生显著,中幼粒和晚幼粒显著增多,最后成熟粒细胞增多。当骨髓增生显著而仍有相当多的原粒和早幼粒细胞时,骨髓象和白血病相似,但此现象仅保持1~2天,故可与白血病区别。对于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往往可以问到有应用药物的病史。 本症诊断不难,主要根据病史(服药史、发病情况)、临床症状(高热、咽痛等)和血象(粒细胞显著减少而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除粒细胞减少外,尚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象在本症某一阶段时示原始和幼稚细胞增生,和白血病相似,若单纯根据骨髓检查可误诊为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但其他特征如骤然发病,白细胞显著减少而红细胞、血小板不减少等现象和白血病不同,且白血病样的骨髓象历时很短,这些均可资区别。引起发病的药物,一般可从病史中询得;但如询得有多个可疑药物而欲明确其中何者致病,现已可用骨髓细胞集落培养技术测出。 本症治疗原则: ❶首先停用致本症的可疑药物; ❷作血、体液和体部各处的细菌培养,分离出细菌后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❸在获得确切的感染菌前,可先应用广谱抗生素,或以二、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达到既控制革兰染色阳性和阴性菌,亦控制耐药性葡萄球菌的目的; ❹严格消毒隔离以防止获得新感染; 口服不吸收的抗菌药物消除肠道细菌; ❺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对免疫反应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能很快扭转危机,但对毒性作用引起的本症作用不大,故可短期应用; ❻全身支持性治疗和护理也很重要,应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口腔卫生、预防霉菌感染等; ❼经积极治疗1~2天后尚未好转,且感染不能控制者,可考虑白细胞浓缩液输注。粒细胞需要量为0.5~1×1011/m2。如不能一次补足,需多次输注。小量输注无效; ❽某些致病药物有解毒剂(例如BAL之对重金属中毒),也可同时应用。本症死亡率在有抗生素前几乎达80~100%。按七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死亡率尚有20%。免疫性粒细胞缺乏症如能及早治疗,效果较更好些。 ☚ 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 ☛ 00007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