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菌原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一类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的非螺旋形菌原体。又称类支原体。由于类菌原体至今未能分离培养,许多基本性状无法进行研究。用电子显微镜虽可直接观察,但各种类菌原体的形态大小没有明显区别,至今未能进行分类和命名。植物上的类菌原体从形态、大小、不具有细胞壁,以及对四环素类抗菌素敏感而对青霉素不敏感等性状看,与能够人工培养的菌原体属相似,因此暂将其归为一类,称类菌原体。据统计由类菌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近300种,中国报道有60种左右。这些病害暂时都以寄主名称结合症状进行命名,如枣疯类菌原体、泡桐丛枝类菌原体、紫菀黄化类菌原体等。
植物类菌原体的性状,引起的病害症状、诊断等见植物类菌原体和植物菌原体病害。
传播介体 植物类菌原体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内,大部分类菌原体由叶蝉在植物间传播病害,有些由粉虱、飞虱等传播。类菌原体也能在介体昆虫的消化道、血淋巴、唾液腺和昆虫体内各种器官中生长。昆虫介体在植物上吸食几小时到几天后就能获得菌体。如果将病植物或介体昆虫的榨取液微量注射到介体昆虫内,也能使它们成为具有侵染性的介体。昆虫在幼嫩叶或幼茎上吸食比在老的病植物上吸食传病率高。介体昆虫在病植物上取食后不能立即传染类菌原体,一般经过10~45天的循回期后才开始传病。循回期长短决定于温度,最短的循回期在30℃左右,最长的约在10℃。但是循回期可以因注射多量的病菌榨取液至介体昆虫体内而缩短。循回期是类菌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和扩展所需要的时间。类菌原体首先进入介体昆虫的肠细胞,然后通过肠细胞进入血淋巴和内部器官,最后脑和唾液腺也受到侵染。当类菌原体在唾液腺中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就开始传染到健康植物上,并能终生传病。类菌原体一般对介体昆虫的致病作用不明显,在有些情况下,表现严重的致病作用。通常若虫比成虫叶蝉更容易获得类菌原体,通过几次脱皮而存活,但是不能通过成虫的卵传到第二代。
植物类菌原体虽人工培养没有成功,但可以从病植物或介体昆虫体内提取和制备抗血清,包括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的抗血清能进行病原物的检测和鉴定。
防治方法 类菌原体对抗菌素敏感,特别是对四环素类的抗菌素。当病植物浸入四环素溶液,已经发生症状的植物能逐渐复原,或延迟症状的出现。在树木上施用抗菌素的有效方法是用压力或液流重力直接注射到树干内,可以使症状减轻或消失达数月以上,但在处理停止后症状又会再表现。一般在发病的早期比发病后期处理有效。用热力处理生长中的病植物或休眠状态的繁殖器官能彻底去除类菌原体。通常可在生长箱内用30~37℃热空气处理数日、数周或数月,也可将休眠器官浸入30~50℃的热水中,在高温下处理可以缩短到10分钟,在较低的温度下可延长到72小时。
植物类菌原体病害 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紫菀黄化病。由紫菀黄化类菌原体(Aster yellows MLO)引起。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范围广,能侵染多种蔬菜、观赏植物和杂草等40多个科的植物。一般引起植物叶片黄化失绿,植株矮化,或侧芽不正常抽出,形成枝叶丛生,花器不孕。在胡萝卜上,除去黄化丛生外,幼叶变小,老叶变成赤褐色或古铜色,地下部表现一端尖细,长出许多须状次生根,根部纵剖面可见木质部和髓部扩大,肉质的皮层部变窄,有异味。一般植物发病愈早,症状愈重; 幼株受到侵染,大多成熟前死亡。紫菀黄化类菌原体在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体内越冬。田间以多种叶蝉传病。病害潜育期25℃时8~9天,20℃以下18天,10℃以下不表现症状。
泡桐丛枝病。由泡桐丛枝类菌原体(Paulowniawitche’s broom MLO)引起。病树腋芽大量萌发,侧枝丛生,叶片黄化变小,植株矮化。
枣疯病。由枣疯类菌原体(Jujbe witches broomMLO)引起。初期症状常在现蕾开花后明显,主要是叶片黄化、枝条丛生和花器叶片化。
椰子致死性黄化病。Lethal yellowing of coco-nut palm MLO是此病的病原物。
榆树韧皮部坏死病。由榆树韧皮部坏死类菌原体(Elm phloem necrosis MLO)引起。主要症状为全树衰弱,叶片下垂、卷曲,叶色转为鲜黄色、褐色,最后脱落。剥去树皮,韧皮部呈浅褐色,并有特殊气味。
梨衰退病。由梨衰退病类菌原体引起。病树生长缓慢衰退,长出细弱的枝条,叶片小而少,叶色淡,微向上卷。病树叶片常在夏末呈淡红色,并提前脱落。发病初期梨树大量开花,随病害发展逐渐减少开花,果实小而少。病树根部的小根常坏死。
桑黄化型萎缩病。由桑萎缩类菌原体引起。发病初期少数枝条顶端叶片黄化、变小,逐渐发展至全株叶片黄化,叶片向叶背卷缩,节间变短,腋芽萌发长出许多细枝,并丛生成簇,病株上无花椹,最后全株死亡。

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最近被命名为植原体属(Phytophsma),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内的非螺旋形菌原体。原核生物界柔膜菌纲中,一群分类地位还不明确的植物病原生物。其形态、大小和结构等都与菌原体(又称衣原体)相似,但尚不能分离培养,菌体单细胞,有多型性,无细胞壁,外有单位膜包围,通常为圆球形、椭圆形或哑铃形等,可通过寄主细胞壁上的胞间连丝进入相邻细胞。菌体大小不等,一般为80~800 nm,无细胞器结构,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和丝状的核糖物质,DNA中G+C的mol数为0.23~0.41。1965年日本植病专家土居养二首先发现桑萎缩病的病原物是类菌原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