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杆菌属
类杆菌属(Bacteroides)是一群专性厌氧性不产芽胞的革兰阴性小杆菌。正常寄居在人类肠道、口腔、上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菌群失调,能导致内源性感染。菌体短杆形,无荚膜,无芽胞。多数无鞭毛。少数产暗黑色色素。DNA的G+C含量为40~55%。按生化反应、色素等不同,分为22种,其中以脆弱类杆菌、产黑素类杆菌等较重要。
脆弱类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长1.5~4.5μm,宽0.5~0.8μm。两端圆而浓染,中间有不着色部分形如空泡为其特点。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态较规则,在含糖液体培养基或陈旧培养基中则呈多形性,有肿胀或长丝状。多数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氯化血红素和20%胆汁促进其生长。在牛心脑浸出液血平板上培养48小时,菌落直径1~3mm,圆形、微凸、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不溶血。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木糖。水解七叶苷。不还原硝酸盐。根据对甘露醇、鼠李糖、海藻糖的发酵和吲哚试验的不同,分成5个种,即脆弱、吉氏、普通、卵圆和多形类杆菌,分别相当于内毒素血清型E、D、C、B和A型。本菌有荚膜能抗吞噬。有内毒素,但其化学结构与典型内毒素不同。对小鼠和鸡胚毒性较低,在体外有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多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故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耐药。能分泌肝素酶,与在其感染中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和迁徙性脓肿有关。此外,还分泌透明质酸酶、DNA酶、神经氨酸酶等,均与其侵袭力有关。本菌主要寄居在肠道,其次是口腔和阴道。健康成人每克干粪约含1010~11个菌,比肠内的大肠杆菌高约100~1000倍。其中最多的是多形,其次是普通和脆弱种。但在临床标本中,脆弱种却占第一位。脆弱杆菌引起的病症有阑尾炎,肺部、盆腔和肝脏脓疡,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因本菌对氧敏感,微生物学检查时最好作床边接种,行厌氧培养。用营养丰富的选择培养基及用厌氧缸或气袋法培养可显著提高阳性率。如有菌生长,应立即移种,并根据形态、染色性、菌落特征、对氧敏感性、生化反应作出鉴定。除血液标本外,其他标本可涂片染色后观察菌形和染色特征。
产黑素类杆菌(Bacteriodes melaninogenicus) 长0.6~1μm,宽0.3~0.4μm。在固体培养基上,大小和染色较均匀; 在陈旧培养基中则出现多形性,多数有空泡和浓染部分。无鞭毛、无荚膜。血平板上培养48~72小时后,菌落直径0.5mm,圆形、凸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生长需要维生素K1,故在含有0.5μg/ml的维生素K1和5μg/ml的血红素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落初形成时为灰色,2~3天后逐渐长大,开始呈浅棕色,5~7天后即逐渐由深棕色转为黑色。色素系正铁血红素。在色素形成早期,在暗室中用Wood灯(3650Å紫外线)照射, 菌落呈现红色荧光。 形成黑色素菌落虽为本菌特点,但也有许多菌株色素很淡,特别是非解糖亚种,很难肯定是否产生黑色素。本菌鉴定还应依赖生化反应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红霉素、利福平敏感,对卡那霉素耐药。分3个亚种,即产黑素类杆菌产黑素亚种、中间型亚种和非解糖亚种。其中以非解糖亚种最多见,约占50%,主要寄居在肠道; 中间型亚种约占30%,主要在口腔; 产黑素亚种约占20%,主要也在口腔。有脂多糖内毒素,但毒性不强。产生胶原酶,分解结缔组织。还能产生大量氨,可溶解粘膜上皮。这些都是牙周感染的重要诱发因素。本菌是口腔、上呼吸道、头面部软组织感染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之一。临床标本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脆弱类杆菌。很少单独致病,常与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可能因后者能合成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