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米骚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米骚动 米骚动Misaodong1918年7—9月因米价暴涨而引起的日本民众暴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落后的农业生产和迅速发展的工业之间矛盾突出,粮食供应紧张。日本政府为干涉俄国革命,出兵西伯利亚,大量收购军粮。地主、资本家、米商大搞囤积居奇,市场粮食奇缺,米价暴涨。1918年夏,米价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上涨4倍,人民生活急剧恶化,引起民众不满。1918年7月23日,富山县下新川郡鱼津町渔民妇女首先展开反对米商外运粮食的斗争,妇女们陆续起来进行要求降低粮价、救济穷人的运动。8月3—5日,鱼津、滑川、东水桥等地发生包括男子在内的数百人骚动,与警察发生冲突。8日,斗争扩展整个富山县。报纸很快报道富山县事件,斗争迅速波及大城市。8月10日夜,京都、名古屋两市发生袭击米店的骚动,以此为转折点,斗争迅速发展到全国。至8月15日,大阪、神户、横滨、东京等全国大城市都发生暴动。这些城市的居民举行集会,发表演讲,要求降低米价,袭击米店和高利贷者、奸商住宅,捣毁警察署,与前来镇压的军警发生搏斗。8月16日起暴动蔓延到小城镇、农村和矿山。民众袭击地主和富豪,煤矿工人用炸药对付军队的镇压。9月17日,明治煤矿起义被镇压标志着此次米骚动最终失败。米骚动共持续57天。全国 一道三府四十三个县中,除青森、岩手、秋田和冲绳之外,都有骚动。直接参加斗争的群众估计达70万人以上,数万人被拘捕, 其中7700余人被起诉。至1918年底,被判刑者有2600余人。米骚动是群众自发的运动, 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 使寺内内阁被迫下台, 促进了工农群众革命觉悟的提高, 对以后革命斗争高涨影响甚大。 ☚ 日本现代史 东方会议 ☛ 米骚动 米骚动Misaodong1918年7—9月日本民众的抢米暴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半封建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突出,粮食供应紧张。政府为干涉俄国革命,出兵西伯利亚,大量收购军粮。地主、资本家乘机囤积居奇,米价暴涨,严重危胁人民生活,引起民众强烈不满。1918年7月23日,富山县下新川郡鱼津町渔民妇女自发展开反对米商外运粮食的斗争,要求降低粮价、救济穷人,掀开米骚动序幕。8月3日—5日,该县渔津、滑川、东水桥等地均出现数百人的骚动,与警察发生冲突。8日,斗争扩展整个富山县,斗争很快扩及大城市。8月10日夜,京都、名古屋两市发生袭击米店的骚动。至8月15日,大阪、神户、横滨、东京等全国大都市都先后圈入。市民举行集会,发表演讲,要求降低米价,袭击米店和高利贷者、奸商住宅,捣毁警察署,与前来镇压的军警发生搏斗。8月16日起骚动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农村和矿山,煤矿工人举行了暴动。9月中旬,斗争被最后镇压下去。米骚动是日本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共持续50余天,它是群众自发的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迫使寺内内阁下台,促进了工农群众觉悟的提高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制度 东方会议 ☛ 米骚动近代日本因粮价暴涨引起的大规模群众暴动。有两次:❶1889—1890。因荒年米价腾贵,1889年10月富山县渔津町发生抢米暴动,波及周围许多县城及京都府,后被镇压。 米骚动Rice Riot1918年7~9月间日本因粮价腾贵而引起的大规模群众暴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日本政府搜购军粮,米商囤积居奇,米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急剧恶化。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群众运动日益高涨。1918年7月23日,以富山县渔津町的渔民反对外运粮食和米商抬高米价为开端,爆发了要求减价出售大米、救济贫困市民的斗争。此后,在京都、名古屋及其他主要城市也都发生暴动。整个暴动历时57天,波及到全国2/3的地区,参加者多达1000余万人。愤怒的群众到处捣毁大米批发行和交易所,袭击公司企业和警察署。日本政府调遣大批军警镇压,被捕者几万人。米骚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成为日本工农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