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米洛的阿芙罗底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米洛的阿芙罗底德 《米洛的阿芙罗底德》Miluo de afuluodide亦称“米洛的维纳斯”。是卢佛尔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之一。约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作者不详。雕像是在1820年由希腊米洛岛上一农民发现的。后被当时法国驻该岛领事买下并运到巴黎,献给了国王路易十八。与雕像同时发现的,还有刻着“美安德罗河畔安屈拉亚的亚历山德尔作”的铭文的台座,以及拿苹果的手臂断片。由于手臂断片技艺低劣,很快被鉴定为不属原物部分,是后人所加。从台座铭文字迹推断,大多数学者认为此像是公元前3—2世纪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台座是当时修补时,借用其他雕像的台座。 米洛的阿芙罗底德 然而不论这座雕像的年代和意义如何,从雕像本身来看,明显地是在恢复公元前4世纪的古典风格。雕像高2米余,头为全身的八分之一,身材匀称。躯干比例符合几何和谐,即两乳之间、乳房到肚脐、肚脐到分腿处之间的距离,分别为一个头长。从胸部到腹部的各个面,自然、细微、明晰。裸露的上身与覆盖着衣裙的下身,结合适宜,含蓄有致。 与此同时,女神的姿态揉合了理想的古典形态。如《卡普亚的阿芙罗底德》那种重心在右腿上,左腿弯曲,膝微微靠近内侧,左手抬起伸向前方,右手下垂横在身前的姿势,以及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那种一边一个臂部弧度向上延伸到接近乳房的程度,另一边是优雅、放松的长长的弧度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形式上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 《米洛的阿芙罗底德》的作者,一面以这些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为范本,一面又尝试着进行修正。首先在主题上,雕像已失的左手假如是拿着苹果的话,那么可以说她就是一种“胜利的阿芙罗底德”的形象(即在帕里斯的裁判中获得金苹果的女神)。其次在形式上,她的左膝内侧,更强烈地扭向与上体相反的方向,显出一种不安定的动势;衣纹明快的明暗对比,更带有绘画的效果;脸部的处理,也比古典手法更具个性,望着远处的小眼睛、高鼻梁、被强调的口角、小嘴唇、小的颚……既有神的气韵又有人的性格。所有这些与经过楷磨的大理石本身肌理的美,相辅相成,至今仍具有永恒的魅力。这座雕像不愧为是闪耀着希腊雕刻最后余辉的一件原作。 ☚ 巴底隆神庙 阿旃陀石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