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簠 簠青铜制食器。用以盛稻粱。形为敞口盆式,方、圆均有,以方为多;底部上窄下宽,有缺口;盖如正器翻转倒置,两旁有环。表面纹饰舒畅。西周中期后出现,沿用至春秋时期。现存较著名的有内蒙古哲里木盟出土的西周末期《太宰巳簠》。 ☚ 簋 盉 ☛ 簠读音f·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方矩切,上,麌韵。 上一条: 莆 下一条: 父 簠稻粱器,方曰簠,圓曰簋。《周禮·地官·廪人》: “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鄭玄注 “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陸德明 《經典釋文》: “簠,音甫,或音蒲,李又方於反。” 《周禮·秋官·掌客》: “簠六。” 鄭玄注: “簠,稻粱器也。”鄭玄《三禮圖》: “簠受一升,下足高一寸,中方外圓,漆丹中,蓋龜形。諸侯飾以象,天子玉飾,盛黍稷。” ( 《玉函山房輯佚書》) 《孝經·喪親章》: “陳其簠簋而哀感之。” 鄭玄解: “簠簋,祭器,受一斗二升,方曰簠,圓曰簋。” (《通德堂經解》) 《孝經·喪親章》: “陳其簠簋。” 鄭玄注: “簠簋,内圓外方,受斗二升。”(《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食具 > 簠 簠 fǔ 食器名。古代祭祀宴享用以盛熟食。起於西周,元明尚有。西周時多爲長方體,壁直而底平,足爲方形或矩形組成之圈座。蓋與體形狀相同。大小一致,上下對稱,合則一器,分則二物。春秋中期以後,多有耳足,趨向淺腹。大抵簠多方而少圓,簋多圓而少方。《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儀禮·公食大夫禮》鄭玄注:“進稻粱者以簠。”出土與傳世之西周簠均爲方形,常有自銘“用盛稻粱”、“以稻粱”云云。《說文》云簠爲“黍稷圓器也”,當誤。 簠 (《中國青銅器》)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器 > 簠2 簠2 fǔ 古代祭器。本爲食器。《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參見本類“簠1”。 簠fuBA85 容器 容器各种容器的通称:椷 ☚ 古代盛器 盛液器 ☛ 盛食具 盛食具盘 碟 杯 盂 锅碗盆瓢 另见:食具 ☚ 竹盛器 箱子 ☛ 簠 簠古代祭器,用以盛祭祀用的食物。铜制,长方形,器身与盖形状相同,可以却置,各有两耳。《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供簠、簋,实之陈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 簋 豆笾 ☛ 簠 簠古代食器。与簋同类。作为礼器常用于祭祀。《周礼·地官·舍人》: “凡祭祀,共 (即供) 簠、簋,实之陈之。”郑玄注: “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可见簠起初亦是盛粮食的。但簠、簋并非严格地以方、圆划分,簠有圆的,簋也有方的。因为簠簋通常在一起使用,所以二者往往连称,后代甚至并用以代表祭祀。韩愈 《元和圣德诗》: “掉弃兵革,私习簠簋。”《汉书·贾谊传》: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 ‘簠簋不饬(同饰)’。” “簠簋不饬”就是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不虔敬。参见 “簋” 条。 ☚ 卣 簋 ☛ 簠食器。青铜制。长方形,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与座形状相同,各有两耳,可倒置。西周晚期始见,至战国仍见。盛稻、粱等食物。 簠fǔ(古代祭祀时盛谷物的方形器皿) a square grain receptacle used at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ancient times 簠(1)邑名。有二:❶见包山楚简124、125简,位于敢域东敔; 簠fǔ18画 竹部 〈书〉 盛谷物的器皿,常用作祭器。长方形,有盖,有耳。 簠 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