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饲饮食
管饲饮食是一种经细橡皮管或硅胶管灌注的由多种食物混合制成的营养齐全、质地匀细、呈流质状态的饮食。临床上使用较广。常用管饲有鼻管、胃造瘘管和空肠造瘘管三种。饮食内容有以牛奶、豆浆等液体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奶; 有将多种食物制熟后置电动组织捣碎机搅拌而成的匀浆流食; 有用氨基酸和各种营养素配制的要素膳(见“要素膳”条)。前两种管饲饮食适用于有进食或吞咽困难患者。如头颈部术后、下颌骨折、严重烧伤、创伤、脑溢血昏迷、胃肠道疾患——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化疗、放疗反应等。
配制管饲饮食时应注意营养素平衡,饲液中所含热能及各种营养素均应满足人体需要,且应配比适宜。一般推荐:每毫升供热能0.004MJ(1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占热能的比值分别为10~20%、35~45%和40~60%。饲液过浓呈高渗状态时易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可用药物制剂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不足。在制备、保管、运输及灌注管饲饮食过程中均应按食品卫生要求操作,严防细菌污染。饲液制成后需经细孔筛滤去渣滓以避免饲管堵塞。应采用多种价廉食物进行混合,较单项食物分次灌注操作方便,且符合营养互补原则。自然食物是供给营养素最经济、最全面的来源,应尽量采用。
常用的灌注方法有两种:
❶分次灌注法:细橡皮管经鼻腔或造瘘口插入胃或小肠,然后分次灌入饲液。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胃肠功能较正常患者。
❷缓慢滴注法:始用于六十年代。采用细硅胶管,佐以输注泵,于24小时内均匀缓慢滴注饲液,适用于胃肠功能稍差患者,反应良好。采用此法时,饲液必须十分匀、细、稀、不用输注泵时更需如此,否则难以滴注。
灌注量 一般为每日 500~2000ml,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开始量少,适应后逐渐增多。分次灌注法,每次200~400ml,分4~6次灌注。缓慢滴注法可24小时连续滴注,也可分2~3次连续滴注。开始滴注速度宜慢,每小时约60ml,以后可增至每小时120ml左右并保持速度均匀。灌注或滴注饲液的适宜温度为30℃左右,过冷、过热均不可取,浓度应由低至高,对空肠管饲者更应注意。管饲饮食配方:根据病情制定。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采用高热能低蛋白质饲液。糖尿病人则用低糖 (精制糖) 饲液。水肿患者需限制钠摄入量。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内容。应了解患者的饮食史,避免食用过敏食物。
管饲饮食常见并发症有:
(1) 腹泻: 为管饲患者常易出现的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
❶不耐受牛奶。
❷操作不符合卫生要求。
❸配方中脂肪过多或糖与蛋白质过多,形成高渗饲液。
❹胃肠道功能紊乱。应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如对牛奶不耐受,可停用全部或部分牛奶,代以豆浆或鸡蛋;亦可代用蒸发淡奶、高压奶(将鲜奶置15磅高压消毒锅中蒸20分钟)、奶渣奶(将鲜奶1000ml加10%CaCl210ml煮沸,凝固后去除奶清)或酸奶。牛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乳糖焦化或变成乳酸或脂肪颗粒变小或蛋白质变性,均有助于消化吸收。
(2) 吸入性肺炎: 儿童、老人和体弱者,若灌饲方法不当,易致饲液倒流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灌饲时应将头部抬高,与床面成30°角。
(3) 插管事故:饲管插入时间过长,易变硬,可造成肠穿孔;有时由于肠道菌丛改变,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炎,在婴幼儿中时有发生。应经常更换饲管。饲管过粗时可导致食管炎或食管阻塞,应严加注意。
举例:
❶混合奶配方(1000ml): 牛奶600ml、豆浆300ml、鸡蛋1个、白糖100g、食盐2g。供蛋白质46g,热能4.79MJ(1140kcal)。将牛奶和鸡蛋制成软蛋羹,用打蛋器打碎,加入热豆浆、白糖、食盐,搅匀,过细孔筛后装入食具备用。
❷匀浆流食配方(1000ml):牛奶400ml、豆浆300ml、米(50g)粥300ml、鸡蛋1个、猪肝50g、胡萝卜50g、白糖50g、食油20g,食盐2g。供蛋白质47g,热能4.66MJ(1110kcal)。将煮熟的鸡蛋、猪肝、胡萝卜、米粥置电动组织捣碎机中捣碎,倒入热牛奶、豆浆、白糖、食油、食盐混合液中,过细孔后装入食具备用。(注:采用缓慢滴注法时,为防止由于滴注时间过长,饲液变质,可将制成的饲液装瓶进行密封消毒。若饲液经高温消毒后凝聚成块状物,稍行振动即可使块状物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