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管宁割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亦题《管华绝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南朝宋志人小说。刘义庆撰。原载《世说新语·德行篇》。《太平广记》卷二三五引载。李格非等《文言小说》、福建师大中文系《世说新语选》皆录入。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省临朐县)人。魏文帝时拜为大中大夫,明帝时拜为光禄勋,皆辞不就。《三国志》卷十一有传。华歆(xīn,157—231),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县西南)人。仕汉至尚书令,仕魏至太尉,封博平侯。《三国志》卷十三有传。本篇叙写他们青少年时代共处时的两件生活小事。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片金,管视之如瓦石,挥助不停。华拾起看后又扔掉。他们又曾同席读书,有个乘轩服冕的贵人路过,管读书如故,华却放下书本去看。管宁就割席分座,对华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小说通过对管宁、华歆对待金钱和达官贵人的不同态度的描写,赞扬了管宁不慕名利、严守节操的优秀品质。作品善于选取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使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人物形象。华歆见到金子先拾后扔,这也不能算怎么卑下,即所谓“未害其真”(刘辰翁批语),但与管宁视若无睹的态度一对比,他的慕利之心就显露出来了。作品文笔简练,既具惜墨如金之精,又有点铁成金之妙。如作者抓住华歆见金后“捉而掷去之”这两个互为矛盾的动作,来揭示出华既不能忘情于金,又耻于担上爱财之名的微妙心情,仅五个字,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用笔之精简,令人叹服。管、华故事,后世广为流传。“割席绝交”已演变为成语。本篇两个故事,《殷芸小说》(明抄本《太平广记》引)采载。“管华共园中锄菜”事,裴启《语林》已载(《初学记》卷十七引),情节与本故事同,而文字有异。据《魏略》载:“宁少恬静,常笑邴原、华子鱼有仕宦意。及歆为司徒,上书让宁,宁闻之笑曰:‘子鱼本欲作老吏,故荣之耳。’”二人割席绝交后,当仍有交谊。 ☚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管华绝交 ☛ 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全名《终南山管宁割席》。关汉卿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今无存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华歆是三国时人。本剧当写此故事。 ☚ 凿壁偷光 高凤漂麦 ☛ 管宁割席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所载故事,多是从东汉到东晋以来士大夫文人的遗闻轶事,对魏晋士族阶层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情趣,作了比较全面的反映。作者刘义庆编写此书,受了当时魏晋清谈风气的影响,因而有品评褒贬人物的寓意。 《管宁割席》见于《世说新语》德行门。小说写管宁与华歆游学时,发现华韵贪鄙、热衷权势,就毅然与之绝交的故事。管宁,字幼安,汉末避乱隐居辽东。入魏,文帝拜为大中大夫,明帝拜为光录勋,皆辞不就。华歆,字子鱼,东汉恒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官至太尉,封博平侯。《管宁割席》所记显系管宁、华歆入魏之前华歆尚未入仕时的事。 小说全文只记叙了管宁、华歆生活中的两个小片断,展示了他们性格的不同和思想上的分野。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中耕作,看见土里有一片黄金,管宁视若无物,挥锄继续挖土,把黄金看成是石头瓦片一样的东西。华歆则不然,他看到黄金,拾起来再抛掉,显然已经动心。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正好有一个坐着车子、头戴官帽的人从门前经过,这时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却扔下书,跑到门口去观看。从华歆的废书出看,可以看出他对为官作宦者心实倾慕。 小说所写的两个片断极小,但以小见大,反映了管宁、华歆对待金钱和权势的不同态度。在金钱和权势面前,管宁淡泊心志,我行我素,金钱不能动其心,权势不能夺其志;相形之下,华歆贪恋金钱权势,崇尚浮华,两人的表现大相径庭。这样,两个在思想意趣都不相同的人之间,自然也就不可能维持友谊,管宁断然宣告:“子非吾友也。”并且与华歆分席而坐,以示其决心。 《世说新语》所记故事篇幅都比较短小,文字简洁流畅,善于描慕人物情态,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管宁割席》在这方面尤为人所称道。小说全文仅六十一字,撷取了管宁、华歆两个人生活中的两个片断,就把人物写活了。管、华二人可记之事甚多,作者单取这两事,决非是信手拈来,而是精心剪裁的结果。这两个片断形象传神地反映出管、华二人品质的优劣、境界的高下,将二人的思想状况和对生活的认识用管中窥豹的手法展现出来,而这也为二人以后不同的生活道路所证实,的确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小说全篇用比照的写法,使人物在同样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展示管宁、华歆思想性格上的对立。锄地见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同席读书,有显贵过路,“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这种互相对比,相互映衬的写法不仅写出了两人行为的外在表现,而且写出了两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管宁割席》中人物语言只有一句,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小片断已显示出两人性格的差异,思想上的不同,所以管宁说:“子非吾友也。”管宁当面向华歆提出绝交,绝不顾惜情面,读者可以想象华歆当时是如何尴尬。管宁的语言十分符合他的人物性格,短短五字,以一当十,言简意赅。由于缺少共同的思想基础,管宁的绝交宣言既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又符合人物性格,并且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是一石三鸟的传神之笔。 在《管宁割席》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臧否人物,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语言去体会其中三昧,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虽然作者对两个人物并未置评一字,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优劣可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管宁注重操守,无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品德和严于择交的慎重态度,读者尽可从中得到教益。 《世说新语》多用白描手法,《管宁割席》是其中白描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的一篇。它用简洁的笔墨,不加任何修饰、渲染,选取最典型的情节作客观的描写,平中见奇,涵义深刻。如华歆见到黄金,只用了一句“捉而掷去之”一笔,活画出华歆始而垂涎、继而愧悟又极力掩盖的心理活动,将他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白描的写作方法,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刻画人物的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管宁与华歆割席绝交事,后世广为流传,后称绝交为“割席”,典出于此。 管宁割席【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事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用以喻人专心致志,不为外物干扰,亦指志不同者,不相共事。 绝交 绝交断交 ☚ 断绝关系 对待 ☛ 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管宁,字幼安,三国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初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交。尝与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从门前过,歆停读,抬头观看,管宁很生气地割席分座说:“你不是我的好友啊。”后到辽东,穴居山室,聚徒讲学37年始归。 ☚ 锲而不舍 潍县设教育研究所 ☛ 管宁割席ɡuǎn nínɡ ɡē xí见“割席分座”。 管宁割席guǎnníng-gēxí〔主谓〕 绝交。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guǎn níng gē x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 “管宁割席”指朋友绝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