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管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管仲?—前645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早年贫困,曾与好友鲍叔牙一起经商,阅历颇丰。后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王位,事败。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受命改革齐国内政。他执政四十余年,因势制宜,利用并改进宗周制度,整改原有的行政组织:制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乡三,商乡三,士乡十五;制鄙(又称“野”)为五属,属下设县,县下设乡;国、野分别派官管理,并划定士、农、工、商“四民”的住处,严禁迁徙杂居,以稳定社会秩序。又“作内政而寄军令”,发展军事实力。办法是对十五乡实行军事编制,以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五乡为军,每家出一人为卒,十五乡共组成三军。作为兵员的士,平时生产练武,战时出征打仗,作到兵民合一,军政结合。为增加国家收入,还采取种种办法发展社会经济。主要有:“相地而衰(cui)征”,即面对井田制遭到破坏,私田逐渐增多的现实,改革奴隶制的剥削制度,在保持“井田畴均”的同时,按照土地肥瘠,分等征税;依据齐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设立盐官和铁官,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生产;对民间的鱼、盐贸易,免征关税,以资鼓励。这些改革,使齐国迅速走向富强,为齐的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他还积极参与军、政、外交方面的一些实际活动,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佐助齐桓公北伐夷狄、南威强楚、西戍因都,使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现存《管子》七十六篇,多数为后人假托。

管仲

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齊國政治家。佐助齊桓公成霸業。邊讓《章華臺賦》:“美呂尚之佐周,善管仲之輔桓。”

管仲

管仲

即管夷吾(?一前645),春秋初政治家。字仲,一字敬仲,颍上(今安徽境颍水之滨)人。齐桓公即位,鲍叔牙推荐为相。他对政治、经济、军事、官制均有改革,注意选拔人才,治理国家。从此齐国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 屈致   乐毅 ☛
管仲

管仲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经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他在齐国为官四十年,主张富国强兵,致力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后人整理成书,名为《管子》。书中有许多哲理深刻的言论,被后人称为寓言。

☚ 蒲松龄   墨翟 ☛

管仲

 春秋初期政治家。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境内)人,出身寒微,早年事商,周游各地,积累下丰富的社会经验。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拜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40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对外,他致力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对内,他主张发展工、商、渔、盐和冶铁;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按土地好坏分等征赋;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寓兵于民,扩大兵源;举贤任能,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分国都为15士乡和6工商乡,分鄙野为5属,置各级官吏管理。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论点,把礼、义、廉、耻看做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言论见于《国语·齐语》。现存《管子》86篇,多系后人假托之作。
管仲

管仲

春秋时齐国宰相。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初事齐公子纠,公子小白执政,公子纠死,管仲囚。因鲍叔牙荐而相齐桓公。其治国,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通货积财,富国彊兵”,论卑而易行,使齐国以强大。其外交,则“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以上《史记·管晏列传》),故诸侯皆归齐。《论语》云:“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事其人,后世辞赋作品多称之。如严忌《哀时命》:“释管晏而任臧获兮,何权衡之能称。”王逸注云,“言君欲为政,反置管仲晏婴,任用败军贱辱系获之士,何能称权衡,兴至治乎?”(《楚辞章句》)刘向《九叹》亦咏其事。

☚ 箕子   鲛人 ☛

管仲

〈隐〉四川中药行指中药蕨萁头。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貫衆 > 管仲
管仲  guànzhòng

同“貫衆”。

管仲guǎn zhòng

〖名词〗
即管敬仲。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他在齐进行改革,使国力大振。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 一个霸主(28)。《寺人披见文公》: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齐桓公置射中他带钩的事不问,而使管仲为相。《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管仲论》:管仲相威公,霸诸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管仲

春秋前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敬仲。曾从事商业,后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在齐国进行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为齐国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存《管子》一书,是战国中后期齐国法家托名管仲写的,有些内容也反映了管仲的思想。管仲对法制相当重视,他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把礼义法度看作是国家的支柱,被后世法家奉为先驱。他主张以公开的法律作为人们言行的标准,但不能仅沿用过去的法制,而要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地进行改革,他提出修改旧法,择其善而用之。管仲所说的旧法,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对于这些旧法中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要创造性地运用,不适应的,则予以革除,充分运用法制来管理行政、军事和百姓。他改革齐国的行政组织,让士、农、工、商按职业分别居住,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能够打仗,把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法律强制手段和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监督,既扩大国君的权力,也加强了对臣民的控制。他还突破周礼任人唯亲的原则,提拔和选用出身低下的优秀人才,使“匹夫有善,可得而举”。管仲认识到了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发展生产是立国之本,也是人们遵守礼义法度、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管仲认为民有好财争利的本性,欲生恶死,欲利恶害,因此为顺应人的这一本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从保障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适应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法令顺民心,则威令行,即使是严厉的法令,实行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所以他非常重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把法制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经济作为法令实施的基础,同时又以法制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渔业、盐业、铸铁业及农业生产,使齐国迅速富强。

管仲?—前645

春秋前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曾任齐相40余年,辅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取得了霸主地位。他把发展经济作为治国的基础,利用齐国的资源,设置盐官和铁官经营盐铁业,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促进了齐国生产的发展,国力的富强。他重视赏罚的作用,主张 “匹夫有善,可得而举”,规定乡大夫有推举人才的责任。如果有才不举,就治官吏之罪。对功劳少的官吏,宽宥之后,如无改进,则加以处罚。他在齐国曾按职业身份重新编制居民,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加强了齐的军事力量和对人民的控制。他还规定了新的赎金制度和缴纳诉讼费的制度。他的法律思想在齐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制改革中起过重要指导作用,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现存《管子》一书,是研究他的法律思想的重要资料。

管仲

药名。
❶出《滇南本草》。又名翻白叶、白地榆、地槟榔、银毛委陵菜。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Potentilla fulgens Wall.的根或全草。分布我国西南地区。苦、涩,寒。凉血止血,收敛止泻。
❶治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衄,血崩,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煎服:9~15g。
❷捣敷治疔疮;研末撒治外伤出血。
❷见《本草纲目》。即贯众,详该条。

管仲

即“管子”。

管仲

142 管仲

春秋时期政治家、理财家,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人。任齐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治国必须分民为士、农、工、商四种职业的主张。“四民”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人们认识社会分工和划分社会经济部门的基本模式。管仲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但并不轻视工商业。“通齐国之鱼盐”于各诸侯国,是管仲富国强兵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他提出四民分业定居理论,农民居田野,手工业者居官府,商人居市井。农工商均实行父业子承,以保证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能世代相传。他主张田赋“相地衰征”,即区别土地情况而分等征赋。“关市几而不征”,即通商关卡和市场只检查不征税。这些赋税主张,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人物   孔丘 ☛

管仲

023 管仲? —前645

春秋时政治家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主张“政不旅旧”,“择其善者而严用之”,实行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利用并改革宗法制度,置国(都)为士乡十五,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对外“尊王攘夷”相号召。对内发展工商渔冶铁;承认土地私人占有,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寓兵于民,扩大兵源;举贤任能,特许在庶民中选士;重视赏勤罚惰,用官府力量控制山海之利。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认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强调“四维 (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托名于管仲作的《管子》,对他的事迹和思想有所反映。

☚ 周平王   齐桓公 ☛

管仲

117 管仲? —前645

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其法律思想着眼于“富国”、“富民”,在强调礼义教化的同时,主张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敦促齐桓公掌握生、杀、贫、富、贵、贱“六柄”。他虽然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但更重视赏罚的作用,主张加重刑罚,使民“畏威如疾”。在实践中,为解决齐国缺乏甲兵的困难,曾采取以甲盾等赎罪的办法,并令诉讼双方缴纳束矢作为诉讼费用,否则以败诉论。这些思想带有适应新兴封建势力要求的倾向,因此管仲被法家奉为先驱。现存《管子》一书,部分为战国时齐国各派学者托管仲之名而作。

☚ 召公奭   子产 ☛

管仲

015 管仲

管子主张礼、法并用,既强调法治,又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他以礼、义、廉、耻为 “国之四维”。他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以物质生活作为道德的前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念。这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 伯阳父   子产 ☛

管仲

055 管仲

著名伦理学者,在道德观上提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揭示了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同时提出有“恒业”而有恒德的主张,认识到封建道德对于经济制度的维护作用。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治国主张,是以“衣食足”为先决条件的。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主张德法并行,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但他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把道德风尚的好坏,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张,则君令行”,目的是治国和得天下。还认为廉洁、克己对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内心的荣辱感,提高守礼尊法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性与道德问题上,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有“欲利者利之”,才能“顺从民心”。以“国有四维”为中心,阐述了“德有六兴”(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义有七体”、“礼有八经”的具体道德规范,其中对“礼”的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为荀子所继承和发展。

☚ 周公   晏婴 ☛

管仲

060 管仲约前725—前645

相传撰《管子》24卷。书中《心术》、《白心》、《内业》等篇阐述了关于“气”的学说。《水地》篇提出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地员》篇记述了最早的定律法——三分损益法。《地数》篇则有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

☚ 人物   墨翟 ☛
管仲

管仲

即管敬仲(约前730一前645),名夷吾,字仲,颖上人(今安徽颖上县),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著名政治家。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管子·大匡》)、士、农、工、商分居和“作内政而寓军令”《管子·小匡》等主要改革措施,终于使齐国国力大振,实现了齐国首霸春秋的大业。管仲的人口思想主要有:其一,重视人口增殖。认为人口增殖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他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国语·齐语》)。提出男女应适时婚配,国家要采取措施,抚治百姓和贫困者,使其安于农业生产,通过要安定人民的生活,防止人口外流。其二,提出四民分居的人口管理思想。即按职业不同划分人口,并且提出“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管子·小匡》)。各业世代相袭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以上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管子》一书,为后人托其名而编的著作。其中的人口思想是对管子人口思想以及先秦人口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 人口思想家   老子 ☛
管仲

管仲?—前645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名夷吾,字仲 (一字敬仲),颍上 (颍水之滨,在今安徽境内) 人。出身贫寒,以商贾为业。少时与鲍叔牙为知交。两人合伙做生意,常得到鲍叔牙的照顾。后来,两人都弃商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王位。结果,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 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桓公囚禁。由于鲍叔牙的极力荐举,齐桓公才任用他。但是他说: “我官小,不能管理那些地位高的人。” 桓公于是让他当上卿。过了一段时间,国家仍不能治好。桓公问是何故,他说: “我贫困,不能指挥富人。”桓公于是赐以市租。但国家还是不能治好。桓公又问,他说: “我未被信用,不能控制与君王亲近的人。”桓公便尊他为仲父,齐国这才治好了。他担任相国后,在齐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军事方面,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而鄙野(乡下) 则有五属,设置各级官吏治理。并以士乡组织为军事编制,以寓兵于农。又建立选择人才的制度,规定士经过三次审选,便可以提拔为上卿之赞 (辅佐)。经济上则主张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注意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他设置盐官、铁官,促进盐铁业的发展; 又加强对货币的铸造和管理,注意调节物价。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外交上,他协助齐桓公以 “尊王攘夷” 相号召,联合各诸侯国,抵御戎狄部族的侵扰。司马迁说: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法度,常常在诸侯中逞强。

☚ 姜太公   鲍叔牙 ☛
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Guanzhong

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经齐国大夫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对齐国的内政进行了改革。管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实行国、野分治,分国都为15个士乡和6个工商乡,分鄙野为5个属,设各级官吏管理,不准士、农、工、商杂处。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即5家一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每家出一人当兵,15个士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扩大了国家常备兵的兵源。在经济方面,对农民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平均分配土地,按土地的好坏肥瘠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又大力发展官营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注重发展社会经济。还积极选拔人才,规定乡和属都有义务推举人才,否则以“蔽贤”、“蔽明”论处。管仲的改革得到了励精图治的齐桓公的支持,从此齐国国力大振,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管仲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与其它国家争霸,终于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为相40余年,被尊为“仲父”。现存《管子》一书,为战国时法家假冒管仲之名而作。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中。

☚ 周公姬旦   老子 ☛

管仲

曾依齐国风俗习惯修订“周礼”。法律观表现在主张“顺民心”“修旧法”,明审法令;治国应“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其法律思想对法家影响很大。现存《管子》一书,大部分为战国时法家托名而作。参见“历史”中的“管仲”。


管仲? —前645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前645

春秋时杰出政治家。即管敬仲,字仲,名夷吾。齐国人。在友鲍叔牙推荐下,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官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将全国分为15士乡和6工商乡,在“野(鄙)”置五属,实行分治,稳定社会秩序。并大力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按土地的优劣征收赋税。设置盐官、铁官,奖励盐铁生产,发展工商业。在军事上,设立三军,练常备兵3万,并变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习武备战。使齐桓公9次以盟主资格会见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

管仲?~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颍上县北管谷村人。春秋时杰出政治家。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侯,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 颍上县   鲍叔牙 ☛
管仲

管仲? —前645

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他在齐进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制定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辅助)”。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并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业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齐国国富兵强。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从政讲求实利,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经济思想与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今存《管子》七十六篇,多为后人假托。

☚ 第一节 古代人物   范增 ☛
管仲

管仲

管仲 (约公元前730—前645),名夷吾,颍上人。自幼家贫,与鲍叔牙为友。齐厘公时,管仲与召忽同为二公子的师傅,鲍叔牙为三公子小白的师傅。厘公死后,大公子诸儿继位为襄公。襄公与其妹鲁桓公夫人淫乱,并醉杀鲁醒公,诸弟为避免其专横暴虐而逃走。公子纠因其母为鲁国人,遂奔鲁。公子小白则逃至莒。后襄公堂弟公孙无知弑君纂位,随后又被雍林人所杀,齐遂无君。在商议立国君时,因小白与大夫高傒交好,在高傒等人的主张下,齐国决定迎立小白为君。鲁国闻讯,也派兵送公子纠返齐以夺位。管仲为助公子纠,于半路设伏,箭射小白,不料射中其革带钩,小白急中生智而诈死,管仲中计,未细察即离去,奉公子纠返齐。而小白乘机率队飞奔回齐即位,为齐桓公。桓公随即派大军拒鲁及公子。公元前685年,齐大败鲁,桓公对鲁国说,公子纠是其兄,他不忍亲自杀之,让鲁国杀掉公子纠,否则将继续攻鲁。鲁国被迫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则请求为囚犯。桓公欲立鲍叔牙为相,并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 “我有幸服侍您,使您成为大王,但我对您没有什么帮助,只是一个庸臣,若大王只想管理齐国,有我与高傒就行了,若大王想称霸于诸侯,则非管仲不可。我比起他来,在宽惠爱民、治理国家而能把握权力、以忠信结交诸侯、以礼义管理四方之境、带兵打仗这五个方面都相差甚远,管仲在哪国,哪国就兴盛!” 桓公听从鲍叔牙,骗鲁说欲得管仲以亲自处罚。当管仲被押回齐后,桓公亲自迎接他,并任其为相。
管仲为相后,制定了积极保护奖励农业、将盐、铁、金等重要产业收归国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保持物资畅通和物价稳定、整顿税制、重新颁定兵役制等诸措施,使本来 弱小的齐国逐渐强大,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管仲还经常给桓公出谋划策,为其解忧树威。公元前681年,齐国三次大败鲁国,当桓公在柯与鲁庄公签定城下之盟时,鲁大将曹沫以剑抵住桓公,要求退回占领的鲁地,桓公被迫应允。后来,桓公想杀曹沫并毁约,管仲即劝其不要这样,以免失信于诸侯,桓公遂改变了主意而为诸侯称道。公元前663年,山戎攻入燕国,桓公率军赶走了山戎,燕庄王感激万分,亲自送行,不觉进入齐境。而王室规章为诸侯相送不得出本国境,桓公遂在管仲授意下将燕庄王越境之地悉数割送,从而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公元前652年,桓公同夫人蔡姬游船,夫人兴起摇船,惊吓了桓公,桓公遂将其休回蔡国。事后,桓公后悔,但蔡国已将蔡姬改嫁,桓公一怒之下发兵灭了蔡国。但此事与道义不合,是师出无名,为了挽回局面,管仲遂请桓公顺便以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为由伐楚,从而掩盖了出师的真正原因,使齐师出有名。管仲还劝桓公说: “安居享乐就象是毒药,所以绝不可贪恋。” 在伐孤竹园返回而迷路时,管仲又请桓公让老马以识途,从而使齐军摆脱了困境。故桓公将其比为鸿翼,视为自己霸业的辅助之材。
管仲还非常重视与鲍叔牙的友情,说: “当初我贫困时,常与鲍叔做买卖,而分钱时我总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因为他知我穷; 我曾为他谋事却连累了他,他不认为我笨,而是知道时有利与不利;我曾三次做官而被逐,鲍叔不认为我不好,而知我是不逢时; 我曾三次作战而败逃,鲍叔却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我有母亲需赡养; 公子纠败后,召忽自杀而我却甘为囚徒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知耻,而是知道我不顾小节只恐不能扬名天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当初鲍叔不想当小白的师傅,认为没有前途时,管仲为他分析,认为小白有潜力,善于把握情势而不拘小节,在齐国发生变故时,公子纠无法化解而小白可以,从而说动了鲍叔辅佐小白。管鲍之交为后人传为美谈。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劝桓公远离奸臣,他认为厨师易牙烤其子之肉给桓公吃以献, 邻国卫国的公族子弟开方为侍奉桓公15年不省亲,竖刁为侍桓公而自宫,都是无人道的行为,劝桓公将三人逐走。桓公不听,后桓公一死,他们即助无诡夺位而让桓公尸体在宫中两个多月不入殓,至使其尸腐烂难辨,蛆虫满地。由此可见管仲的识人之明。
管仲处事不一味奉承,当老虎见桓公骑马而趴下时,管仲分析是因老虎误认其为食虎的駮,而没有说是王者之威等谎言。但对于不影响根本大计的事情,管仲也会由着桓公的性子行事,如他劝桓公节省宴请宾客的费用时,桓公发怒,说大宴宾客是为了让他们去称赞扬名,岂能小器! 此时管仲也就不再坚持而改称桓公圣明。此外,管仲担任齐相后,挥霍无度,设只有诸侯才许有的 “反坫” 台放酒杯,在门内设屏,而按礼只有诸侯可以设屏于门内,管仲做为卿大夫只应挂帘,这些举动受到了后世的孔子的批评,但在当时,人们因为他的功劳而都不认为是越礼的行为。同时,尽管孔子批评了管仲的上述行为,仍然对其大为称赞,认为民受其赐,否则,恐怕人们将变成野蛮的化外之人了。
管仲在位40多年,名扬天下。现存《管子》 一书即是战国时采辑他遗事言论编成。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强大和齐桓公的霸业。

☚ 中外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   孔子 ☛
管仲

管仲?—前645

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 (今安徽颍上) 人。早年贫困,后因经常游历四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前685年,由鲍叔牙推荐,被刚即位的齐桓公任命为相,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进行了重大改革: 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 分鄙为五属,设相应的官吏治理; 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习武备战,大力选拔人才,扩充军备; 主张按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使齐国很快振兴起来。还以尊王攘夷为名,积极辅佐齐桓公征服了晋、楚、宋、郑等国,使齐桓公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后人整理有《管子》一书,现存76篇,其中很多内容是研究齐国历史和管仲思想言行的重要资料。

☚ 周平王   尊王攘夷 ☛

管仲?~前645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河南)人。由鲍叔牙推荐,于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相桓公。前651年助桓公召开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之会,使齐国威大振。在 “尊王攘夷” 口号下,帮助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在齐国实行改革,以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 经济上实行按土质肥瘠征税的税收政策; 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林川泽等。提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的观点。托名为《管子》 的书中存有他的遗说。《国语·齐语》中记有他的事迹。

管仲

管仲?—前645

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桓公立之为“仲父”。谥号敬,故又称管敬仲。春秋初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早年家贫,曾伙同好友鲍叔牙*经商谋生;当过兵,做过小官,“尝三战三走”,“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后预测齐襄公必垮,即与召忽、鲍叔议定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小白入主齐国,是为桓公;经鲍叔力荐,桓公乃迎管仲为相。管仲相齐四十年,政绩卓著。外尊周室,攘夷狄,讲礼修信;南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北征山戎,“令燕修召公之政”;会鲁于柯,力劝桓公坚守曹沫之约。由是取信于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内行改革,选贤举能,亲荐隰朋、宁戚、王子城父等,因材受职;又“参国伍鄙”,立乡建属,使城郭(“国”)与郊野(“鄙”)皆纳入一定的组织,文政、武政各有所司;士农工商,四民分处,使各安其业(见《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无夺民时,省刑罚,薄赋敛,“相地而衰征”(《齐语》)。政令顺民之心,法制使民可行,务天时,讲地利,“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管子·权修》),故使齐国货通财积,国富兵强。管仲既讲法制,又讲爱民,“法”是“天下之至道”(《管子·任法》),是“民之父母”(《管子·法法》),明法则可治民一众。国之治安,要“始于爱民”(《小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君主要“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管子》《霸言》与《霸形》)。“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四维之张,正在于“衣食”“仓廪”。这是十分深刻的思想。其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立足于现实,把握住矛盾,“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表现了明显的辩证法思想。为追求万物之本原,提出“水”是“万物之本”的哲学观点(《管子·水地》)。今存《管子》*一书,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思想观点。

☚ 管子   管夷吾 ☛
管仲

管仲?年~公元前465年

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颖上(今安徽境内)人。相齐桓公,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尊其为仲父。后人整理、增益其治国见解成《管子》一书(其中有战国乃至西汉时别人的作品)。《管子》的货币理论主要见于《轻重篇》。在货币经济方面,对货币的起源,认为是“人君铸钱立币”;对货币的作用,认为“刀币者沟渎也”(意为商品流通的渠道)“黄金者,用之量也”(可起价值尺度的作用)。同时也最早提及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如说“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故粟重黄金轻,黄金重而粟轻,两者不衡立”。《管子》还指出可以用货币来调节物价,“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

☚ 商鞅   墨翟 ☛
管仲

管仲约前720—前645

春秋初年著名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名夷吾,字仲或敬仲,颖上(今安徽颖上县)人。商人出身。相齐桓公,实行经济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力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认为“无夺民时则百牲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着意以政策保证农业劳动力的稳定和保护牲畜的繁殖。推广铁铸农具, “恶金以铸鉏、夷、斤、㔉, 试诸壤土。”这些措施使齐国由地多盐卤变为膏壤千里。管仲是中国最早最有名的理财家,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好坏差等征收赋税,实行“官山海”政策,首创盐铁民制、官收、官卖的专卖制度,寓税于价,取之于无形。由国家参与粮食贸易,调节粮食的供求与价格,为国家增加商业收入;由官方统一铸造货币,通过货币的投放与回笼调节商品的价格。他特别注意境外贸易的发展,以优惠条件鼓励商人组织齐国的鱼盐出口以换取军需物资。通过价格政策和贸易策略取得对外贸易的有利地位。为了保持农、工、商各部门劳动力再生产分配比例的合理化,管仲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士农工商各自专业定居世袭的四民分业理论。管仲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物质生产和生活看成是政治伦理观念的基础。他承认“民之从利”的合理性。主张对人民的征取要有节制,注意数量界限,认为有予才能有取。其学说和事迹见于《国语·齐语》、《管子》等书,对后世的理财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十、财经人物、经济思想与经济史料   西门豹 ☛
管仲

管仲? —前645

春秋初期政治家,字仲,名夷吾,颍上 (今安徽颍水之滨) 人。齐桓公时任上卿。执政凡40年,对内实行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言论见《国语·齐语》。现存《管子》多数为后人假托,一般认为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作品。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人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主张四民“分业定居”,“处士……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要求“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通过职业世袭,达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的效果。在财政方面,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按土质好坏征收差额赋税,“使民不移”。强调“无夺农时”,以免徭役妨碍农业生产。他十分重视工商业,主张“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以为诸侯利”。(引文均见《国语·齐语》) 他还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的著名论断,把物质财富看成是道德意识的基础。(参见“四民分业定居论”)

☚ 代表人物   子产 ☛

管仲

见 管夷吾

管仲?—前645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姬姓之后,管严之子,名夷吾,字仲。与鲍叔牙友善。在公子小白(齐桓公)与公子纠的争权斗争中,助纠,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反先入齐,立为国君,欲杀他,赖鲍叔救免。为齐相后贵轻重,慎权衡,因势制宜,定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之策。诸侯由是归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他执政的四十年,是齐国最兴盛的时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