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Jī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子姓。箕子之国,商畿内诸侯。杜预云: ‘太原阳邑南有箕阳邑。’ 隋改曰太谷,今隶太原。武王克商,改封箕子于朝鲜,其地后为晋邑。” 《姓氏考略》注引 《姓谱》 亦云:“殷箕子之后。”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子姓。《中国姓氏大全》 作 “周朝段箕子的后代”。“段”,当为 “殷” (即 “商”,因迁都于 “殷”,故亦称“殷”,或商殷连称) 之误。 ❷晋既据箕国故地而以为邑,封大夫箕郑父,乃以邑为氏,亦称箕氏。此出太原。(按:《姓氏词典》注作“太子”,“子”当为 “原” 之误。) 汉代有箕闳,骑胡校尉; 晋有箕淡,将军。 箕jī❶簸箕。揚米去糠的工具。張衡《東京賦》:“鵝鸛魚麗,箕張翼舒。” ❷古地名。見“箕子”。 ❸星名。見“箕伯”。 ❹山名。見“箕陽”。 箕 箕jī星名。有四星,二为踵,二为舌,踵狭而舌广,状似簸箕。《小雅·巷伯》二章: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毛 《传》: “哆,大貌。南箕,箕星也。”朱熹《集传》:“哆哆,微张之貌。南箕四星,二为踵,二为舌,其踵狭而舌广,则大张矣。”《小雅·大东》七章:“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朱熹 《集传》: “言南箕既不可以簸扬糠粃。” ☚ 箦 管 ☛ 箕读音j·i(-),为i韵目,属i—er韵部。居之切,平,之韵。 ❶簸箕。 ❷不成封闭圆形的指纹。 ❸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❹姓,春秋有箕郑。 上一条: 萁 下一条: "> 箕欺qǐjǐ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腿部屈在臀下;如臀部着地,两腿伸开,谓“箕踞”,是很不礼皃的。例:有人坐下,两腿 (pià)~开,很不雅观! 《汉语大字典》:“箕,箕踞。” 箕〔ji〕 ghob wenb. 箕纹 〔ji wen〕 ghob reldoul. 箕{}五6848①名庭柱上端左右的附件。吴语。江苏苏州〖 〗。②名圆形的指纹,斗。闽语。福建长乐〖 〗、永泰〖 〗。③代他。赣语。江西。章炳麟《新方言・释词》:「江西谓彼人来曰~来。」   箕ji一种簸米或撮土的器具。《战国策·齐策六》:“大冠若~,修剑拄颐。”(大的帽子好像簸箕,长长的剑支着腮帮。) 箕jī❶簸箕 △ 畚~。 ❷形状像簸箕的指纹 △ 左手有两~三斗。 ❸姓。 箕❶扬去米、谷中糠、秕或盛垃圾的用具:簸(bo)~。 ❷不成螺旋形的指纹:斗~。 ❸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踞(ju)(坐时两腿伸直岔开,形似簸箕)。 箕jī❶ 簸箕:粪箕。 ❷ 簸箕形的指纹:斗箕。 ❸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❹ 姓。 箕箕ji箕斗 箕踞 撮(cuo)箕 畚(ben)箕 簸(bo)箕 斗箕 筲(shao)箕 箕风毕雨1 南箕北斗 克绍箕裘2 箕(一)jī (二)ji【辨形】 上是,下是其。14画。形声。 【辨义】箕(一)jī ❶盛垃圾等的器具:箕踞|箕裘堂构|畚箕|撮箕|粪箕|筲箕|执箕帚|克绍箕裘|头会箕赋。 ❷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箕星座|箕风毕雨|南箕北斗。 ❸ 簸箕形的指纹:斗箕。 ❹ 姓。 〔箕伯〕风师。 〔扶箕〕一种迷信活动,也作“扶乩(jī)”。 (二)ji 〔簸箕〕用竹篾、柳条、铁皮等制成,用来簸粮食或暂时盛东西及清除垃圾的器具。 【辨析】二音同义,都可指簸粮食或盛垃圾等的器具。区别在于适用对象及范围不同:箕(一)jī泛指盛垃圾和其他东西的器具,还用于指纹名、星名、姓氏和作迷信用语等,适用范围宽;(二)ji只用于“簸箕”,专指一种簸粮食或盛东西及清除垃圾的器具,适用范围窄。 【辨误】“箕(二)ji”在原字词典里均未作为多读字头单独列出,是《审音表》增加的读音。 箕jī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箕宿 > 箕 箕 jī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篠簣 > 虆 > 箕 箕 jī 箕jī〖名词〗 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1)。《吕相绝秦》:入我河县,焚我箕郜。——侵入我晋国靠近黄河的县境,焚烧我晋国的箕、郜两地。 箕jī❶ 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战国策·齐策六》:“大冠若~,修剑拄颐。” ❷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不可以簸扬。” 箕*jiBBFE ❶[簸箕]boji见“簸”。 ❷簸箕形的指纹:斗~。 ❸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❹<文>展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箕:立毋跛,坐毋~(《礼记》)。 竹盛器 竹盛器篚 篝 篿(~扁;~箕) 箩(箩兜;箩筐;~头;箩篼) 篰 笿 簝 箔 匾 笲(执~) 籝 笾 箕(~畚;簸~) 笊篱算器 竹苇荆等编的盛器:篓(油~;炭~;字纸~) 篮(篮子;提~;花~;菜~)蔂 畚(畚箕;畚斗) 筐(箩筐;懿~) 笆(笆斗) 箪(~食) 簏(字纸~) 笸(笸箩) 箢箕 鞋形的篮子:鞋篮 用柳条编成的容器:栲栳 用竹片、木条、树枝或铁丝制编的盛器:笼(笼子) 兜零 关鸟兽的笼子:樊(樊笼) 盛杯的笼:笿(杯笿) 鸟笼:笯 金栅 盛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笥 竹编的滤酒器:篘 盛土竹器:篑(功亏一~) 盛米竹器:筥 淘米竹器:籔 盛饭的竹器:饭筥 盛饭用的竹筐:筲(筲箕) 竹草等编的贮粮器:囤(粮囤)
另见:盛具 竹木片 ☚ 筒具 盛食具 ☛
常见星 常见星牵牛织女星:灵匹 双星 牛女 女牛 牵牛星:牛郎 担鼓 河鼓 何鼓 黄姑 牛宿 箱牛 负轭 扁担星 织女星:天孙 司巧 投杼 织女 织妇 河女 河汉女 黄姑女 木星:龙 太岁 岁星 纪星 周星 福星 善星 应星 重华 北极星:辰(辰极;北辰) 极(极星;帝极;天极;北极;宸极) 曜魄星宗 北斗星:斗(斗星;斗车;斗枢;玉斗;瑶斗;珠斗;星斗;高斗;北斗) 七星 辰极 天车 阑干 天枢,北斗星:黄枢 北斗第一星:天枢 北斗第二星的美称:玉琼 北斗七星中第二星的别称:从魁 北斗七星的柄:天罡 北斗首星:櫆 北斗星与北极星:斗极 白斗柄部的三颗星:杓(斗杓;星杓) 斗柄 斗纲 北斗星的第三星:斗机 北斗星的第一至第四星:斗魁 会府 北斗星的第四颗星:魁星 启明星:金星 大星 太白(太白星) 大嚣 大正 大器 长庚 金精 开明 玉弹 刑星 黎明前出现在东方的金星:启明 明星 火星:法星 营惑 荧惑 土星:镇星 地侯 彗星:彗 孛(孛星;孛彗;飞孛) 明星埽星 扫星 贼星 大茀 欃枪 扫帚星 毛头星 类似彗星,有长形光芒:长星 流失的彗星:流彗 水星:兔 小白 马星 辰星 辰精 辰勾 伺晨 曙斗 其他星名:奎 箕(箕斗) 室 参 斗(斗牛) 胃 计(计都) 台(三台) 欃 执法 ☚ 各种星 银河 ☛
用具 用具器(器具;器物;器件;器用;竹~) 具(家具;行~;教~;量~;玩~) 家伙 家事 家活 家生 家什 各种用具:器物 用器 物器 行仗 形物 携带的用具:赍具 拍打用具:拍(拍子;蝇~) 旧时家长责打家人的用具:家法 旧时塾师体罚学童的木尺:戒尺 戒方 夹物具:夹(夹子;~板;铁~;发~;书~;卷~) 卡(卡子;卡具;发~) 铗 筴 梜 剪(火~;夹剪) 镊(镊子) 抓爬背痒的用品:爪杖 如意(铁~) 叉物具:叉(~子;钢~;木~;刀~;鱼~;粪~) 悬挂或探取东西的用具:钩(钩子;挂~;秤~;钓~) 钜 炭钩子:鋊 望远具:金目 望远镜 簸扬具:簸(簸箕) 箕 筛物具:筛(筛子;罗~;粗~) 簁 细筛:罗(绢~) 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提(油~;酒~) 取火具:燧(燧石;木~) 火石 火柴 洋火 供上、下的用具或设备:梯(梯子;楼梯;扶~) 阶 隥 梯上的横木:梯桄 遮盖具:罩(罩子;纱~;面~;灯~) 汲水器:缶 瓶(银~) 从井中打水的用具:银瓶素埂 素绠银瓶金瓶素绠
另见:家具 器具 工具 ☚ 用具 清扫用具 ☛
清扫用具 清扫用具帚(扫帚;箕帚;条帚) 彗(扫彗) 笤(笤帚;竹~) 彗(彗帚;拔~) 提拂 箕扫 扫笆 扫把 净君 扫帚的末端:鬣 拂尘用具:拂(拂尘;拂子;拂帚;扇~;牛尾~) 掸(掸帚;掸子;鸡毛~) 麈(麈尾;麈拂) 文帚 燕尘(一挥~) 谈犀 蝇甩儿 古人清谈时所执的拂尘:谈柄 谈麈 洗刷用具:刷(刷子;毛~;棕~;铁~;牙~;鞋~;衣~;尼龙~) 筅(~帚;茶~) 箲 撮垃圾用具:箕(撮箕;粪~) 畚(畚箕)
另见:清除 脏物 灰 尘土 ☚ 用具 量具 ☛
指纹 指纹脶 指印 螺纹 罗纹 手指纹 涡状的指纹:斗 簸箕状的指纹:箕(~斗) 不整齐的纹:簊 (手指头肚儿纹理留下的痕迹:指纹) ☚ 皱纹 纹理 ☛ 〖箕〗 粵 gei1〔基〕普 jī ❶ 簸箕,筲箕。許慎《說文解字》:「〜,簸也。」(簸【粵 bo3〔播〕普bǒ】:收集垃圾的工具。)《列子.湯問》:「叩石墾壤,〜畚運於渤海之尾。」(畚【粵 bun2〔本〕普běn】:類似筲箕的器具。) ❷ 一種坐的方式,兩腿隨意伸開坐着,形如簸箕,是一種傲視對方的坐姿。柳宗元《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攀援而登,〜踞而遨。」
箕jī❶簸箕形的指纹。 ❷古地名。在今山西蒲县。 箕jīⅠ ❶ (簸箕) dustpan;winnowing basket [fan] ❷ (簸箕形的指纹) loop (of a fingerprint) ❸ (二十八宿之一) Ji ,one of the lunar mansions ❹ (姓氏) a surname: ~ 郑父 Ji Zhengfu Ⅱ [书] (伸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簸箕) sit (on the floor) with one's legs stretched out ◆箕斗 skip; 箕风毕雨 Everybody has his own taste.; 箕踞 sit (on the floor) with one's legs stretched out; 箕门 Jimen 箕竹编生活用具。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2件,口大而低,尾高而尖,平面呈三角形,平底。为人字纹编织,箕边缘处用两块宽竹片相夹加固,口部两侧转折成环状,箕两边用宽木片相夹处各用四组细篾捆扎。其中一件口宽23.6厘米、尾高10.2厘米。 箕jī❶ 箕风毕雨|箕裘不坠|箕裘相继|箕裘之业|箕山之节
❷ 南箕北斗
❸ 弓冶箕裘|科头箕踞|克绍箕裘|业绍箕裘 箕 甲骨文; 金文; 篆jī[竹(意符)+其(箕本字,聲意符)→箕(《説文》:“箕,簸也。從竹; ,象形;下其丌也。 ,古文箕省。 ,亦古文箕。”箕,爲“其”的返還字。用竹篾或柳條編製成的器具,三面用竹片或粗一些的柳條做邊沿,一面敞口。用來簸揚糧食中的塵土或糠秕,或用來盛垃圾。古文字已經可以看出它的形狀、 質地和用途。星宿名〈箕宿、南箕〉。)] 《詩經·小雅·巷伯》:“哆(duō)兮哆兮,成是南箕。”(張口咧大嘴,成了南天簸箕星。) [西漢]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臣有息女,願爲季箕帚妾。”(我有一個女兒〈即後來的呂后〉,願意做你〈劉季,即漢高祖布衣時的名字〉拿笤帚打掃的妻子。) 箕(jī)“ ,簸也。从竹; ,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属皆从箕。 ,古文箕省。 ,亦古文箕。 ,亦古文箕。 ,籀文箕。 ,籀文箕。”(居之切)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均象簸箕之形。战国金文或作 ,信阳楚简作 。后来“其”借为虚词,才造“箕”字。如徐灏《注笺》:“古文 、 皆象形, 从廾持之, 从丌声,因为语词所专,故加竹为箕。”商承祚说:“其形,字初但作 ,后增丌,后又加竹作箕,许君录后起之箕字而附 、 诸形于箕下者,以当时通用之字为主也。”[1]战国文字有时简写成“丌”或“亓”。汉隶中有时“竹”字头写成“艸”字头,但楷书中为了与“萁”区别,定形为“箕”。 箕部只有一个属字“簸”,云:“扬米去糠也。从箕,皮声。”《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箕*jī(14画)
   【提示】上面是𥫗, 不是艹,不要错写成萁。其,中间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箕jī14画 竹部 (1) 见“簸(bò)”(31页)。 (2) 像簸箕一样的: ~踞。 (3) 星宿(xiù)名,二十八宿之一。 箕 ☚ 其 丌部 ☛ 箕jī即“其”之本字,本不带下面的丌(基座)。甲骨文、金文和《说文》所载战国文字都象簸箕形。假借作“其”(虚词)字用,读qí,通“岂”。西周中期后下增“丌”(坐垫)。唐代《汗简》载战国文字从竹头作“箕”。小篆隶楷都从竹头,从其。后“其”字专当虚词用,不当簸箕义用。《说文》说箕是簸箕。后来又指簸箕形的即不成圆形的一种指纹。如:斗箕。 箕★常◎常
jī形声,从竹,其声,本义为簸箕,扬米去糠的竹制器具,引申为像簸箕形的指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