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等待戈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贝克特(1906— )的成名作和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出两幕剧,荒野黄昏路傍,只有一棵枯树,两个衣衫破烂、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焦急地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俩在等待戈多时,无事可做,便讲一些颠三倒四的话,做一些不太雅观的动作。他们见奴隶主波卓赶着他的奴隶“幸运儿”到市场去卖,就向波卓讨了一块吃剩的骨头。后来,一个男孩来对他们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一幕到此结束。第二幕,是次日晚,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仍在原地等待戈多。他们闲得无聊,一会唱歌,一会瞌睡。已成为瞎子的波卓和已是气息奄奄的“幸运儿”又来了。他们四人挤在一堆,爬来滚去,互相打骂。波卓和“幸运儿”走后,那个男孩又来通知他俩,说戈多今晚不来啦!他们很失望,便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腿,用裤带上吊,但裤带被拉断了。他们商定明天再来等戈多,如果戈多仍不来,再上吊自杀;如果戈多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对戈多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于是,始终没有出场的戈多,便在剧中居于重要地位。按作者的精心构思:舞台上出现的荒凉、肮脏、丑陋等情景,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种混乱、荒谬的世界里的人们,完全被一种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对这种现实,既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更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惶恐中怀着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等的人”。由此可见,戈多不是什么具体的人,只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望。剧中的两个流浪汉,也不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社会的人,而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人,是“人类”命运的体现者。他们的等待,意味着“人生就是一种等待”。这种既怀有希望,又没有希望;既难活下去,又想活下去的矛盾痛苦心理,便是战后西方人们精神危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剧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剧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结构,采用反复再现的手法组织情节。剧中除人物的语言、动作经常重复之外,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翻版,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这种重复的展现剧情,加深了对观众情绪的刺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剧中直喻手法的运用,又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空荡荡的舞台上,仅有一棵枯树,用以显示一派荒凉的世界。其中出现的一切事物,又都是荒诞化、非理性化的,表现了一幅悲戚恐怖的人生画面。这样的舞台形象,鲜明地揭示了“人类”痛苦、绝望的生存现状,以及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的热望。 《等待戈多》英国作家贝克特的荒诞剧代表作,写于1952年。表现的特点是简单和重复,剧情、人物、场景简单,且在两幕剧中重复出现。“黄昏时刻,荒凉的土路旁,光秃的枯树下,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戈多没有来。次日黄昏,一切同前,只是枯树上冒出几片嫩叶,戈多仍然没有来。”戈多是谁?为什么等?没有交待。西方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是揭示人类在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等待戈多剧本。法国作家贝克特作。1952年用法文写成,英文版于1954年在纽约发行。写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守在路边一棵光秃秃的树旁,焦急地等待戈多先生。戈多究竟是何人,无人知晓。戈多始终没有出场,他们继续无望地等待下去。剧本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象征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生状态不死不活,只寄望于未来,到头来也是一场幻灭。剧情荒诞,寓意深刻。是荒诞剧的代表作。1961年获国际出版奖。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荒诞剧。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著。贝克特(1906~ )生于都柏林一犹太人家庭。曾任乔伊斯的秘书。著有长篇小说《瓦特》、《莫非》、《如此情况》等。剧作以《等待戈多》为代表作。曾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等待戈多》描写两个衣衫褴褛的穷苦老头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一同站在路边枯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至晚未遇。次日又等,戈多仍未到来。二人深感生活无聊,决定上吊自杀,因绞索不牢,未能如愿,只得继续无望地等待下去。此剧通过荒诞诡谲的人物情节,反复重现的剧情结构,表现了人生的空虚、无聊与不可思议。等待戈多的过程,实为西方人们对无望的未来强作期待的心理反映。为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有中译本。 ☚ 荒原 哥特式小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