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西南边陲,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气候高寒阴湿,无绝对的无霜期。境内居住着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580 706人。人口密度15人/平方公里,其中藏族276 846人,占总人口的47.64%,是州内的主体民族。
甘南草场宽广,草质优良,人口密度小,畜牧业生产源远流长,是我国最早的畜牧业发祥地之一,也是甘肃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自古以来,畜牧业在这里不仅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对各种畜产品需求的影响和选择下,劳苦大众经过世世代代辛勤地劳作,在动物养育过程中,选育出了许多地方优良品种,其中,主要有河曲马、甘南牦牛、甘加羊、欧拉羊、乔科羊、合作猪(藏麻猪)、马鹿、藏獒、玩赏狗、黄河鲤鱼等。这些地方品种,各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是甘南特有的宝贵资源,也是甘南人民给全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
千百年来,进行游牧、靠天养畜,是甘南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加之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产手段原始、落后,生产能力低下,草原、牲畜两种基本生产资料大多由寺院、僧侣、土官、头人、牧主占有,广大牧民的生活朝不保夕,衣不遮体,十分贫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不断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给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以大力援助,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全州各类牲畜存栏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2.71万头(只),增加到了1992年的281万头(只)。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对国家的贡献也相对增多,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是甘南畜牧业生产发展历史长河中最好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