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五节 畜牧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第五节 畜牧业 第五节 畜牧业新中国成立前,郊区畜牧业基本上是农民的家庭副业,生产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的两个积极性,实行正确的价格政策、饲料政策,同时普遍建立畜牧兽医站,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促使生猪饲养得到较快发展,1964—1979年,养猪生产持续上升。1964年,出栏117.57万头,1979年出栏414.91万头。60年代后期起,郊区发展出口肉鸡(以平养、群养为主),随后带动了内销肉禽。1976年, 出口肉鸡1 189万羽, 内销332.36万羽。1978年4月,市委、市政府动员乡村发展养禽场,养鸡场发展到7 000余个。1986年,逐步放开购销政策,当年,肉禽上市5 070.8万羽。1988年,市委、市政府实行“菜篮子工程”,利用5.63亿元基地建设资金,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畜禽场。到1996年,全市猪、禽、蛋、牛奶的生产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 (四) 国有林场、苗圃及综合经营 一、发展历程 ☛ 第五节 畜牧业 第五节 畜牧业广西属农区畜牧业。早在公元前八千年以前,桂林已出现农家养猪业。到秦汉时期,广西畜牧业已有了猪、犬、牛、马、羊、鸡、鸭、鸽等家畜家禽种类。宋代广西有马输出到中原,明清时期有耕牛输出中原,民国时期畜禽出口港澳、南洋一带。民国一十四年(1925年)广西省政府成立建设厅,兴办农牧事业。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设立广西省农务局,开始配备少数畜牧兽医职员管理全省畜牧兽医工作。此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立省、专区畜牧业务机构、培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生产畜、禽防疫用的疫苗,同时制定了一些畜牧兽医管理法规、条例。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广西饲养的畜禽除了在境内消费外,尚有一部分输出到广东、香港或南洋等地。1934年输出:活牛1.82万头、生猪26.56万头,家禽234.7万只,生牛皮7.41万张,熟牛皮291.7万公斤,鸭毛796.1万公斤,1936年输出:活牛1.32万头,生猪48.56万头,家禽26.7万只,生牛皮108.1万公斤,熟牛皮25.7万公斤,鸭毛77.5万公斤,1937年牲畜出口值占出口总值9.1%,在出口货中仅次于油类矿产而居第3位。兽皮出口占出口总值2.25%,在出口货中居第七位。40年代,年出口活牛2万头,生猪10万头。
☚ (三)林业地方标准 一、发展历程 ☛
☚ (三) 全面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原则 一、发展历程_(一)新中国成立前甘肃畜牧业的发展与演变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