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二节 种植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云南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全省种植业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热带亚热带作物四大门类,每一门类中又有众多的种类和品种。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种植业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主要支柱。1952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6.2%,直到1978年仍保持在70%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绝对数仍然迅速增长。1999年全省种植业产值为209.16亿元(19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8.9%,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4倍,比1952年增长4.6倍。种植业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北京种植业生产历史悠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长时期里,种植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京郊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种植业发展迅速,产量提高很快。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北京郊区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通过乡镇企业利润“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增加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扩大经营规模,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北京郊区种植业的发展,在丰富首都食品供应、富裕农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朝着现代化农业的目标前进。 ☚ (二) 发展历程 一、生产水平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安徽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大豆、高粱、棉花、油菜、花生、芝麻、麻、桑、茶、瓜、果、药等。据统计资料,1994年,安徽粮、棉、油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位次分别为第六、第七、第三,茶叶面积居第四位,产量居第六位,蚕茧第七位,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安徽是一个多灾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低,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治理淮河,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大力推广良种和农业新技术,使种植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农村采取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种植业生产获得迅猛的发展。 ☚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一、发展历程 ☛
☚ (四)农村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一、发展历程 ☛ 一、发展历程 ☚ (五)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黑龙江省种植业生产已有三四千年历史, 但发展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里还是人烟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人民生活贫困的 “北大荒”。新中国成立后, 各族农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 逐步把黑龙江地区建设成为盛产粮食、大豆和甜菜、亚麻等多种工业原料的农业大省, 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三、种植业结构与分布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亚热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农作物品种资源极为丰富,种植业生产水平较高,商品生产较发达,在农林牧渔业中占居主要地位。历史上农耕比黄河、长江流域晚,但战乱较少,种植业相对稳定,发展又较快于黄河、长江流域。唐、宋时期沿海进入全面开发时期,有大批农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明、清前期福建种植业已是全国先进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种植业迅速恢复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 二、农村产业结构布局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上海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又得到大城市多方面的支援,所以生产水平较高。1978年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在农林牧渔业中占主要地位。1979年后,种植业产值得到较快增长。1996年达到36.89亿元(不变价格),比1978年增长2.3倍。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菜篮子”工程的实施,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占37.3%。种植业具有河口三角洲平原水网地域和大城市郊区的特点,商品生产发达,农作物种类较多,除蔬菜外,大宗农作物有水稻、麦子等粮食作物,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还有西甜瓜等多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市场竞争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 (二)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一、发展历程 ☛
☚ (二) 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种植业商品生产较发达,农作物品种多,生产水平也较高,在农林牧副渔五业中占居主要地位。1978年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1978年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广东不断调整农业结构,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种植业产值仍迅速增长。1992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3%,比1978年增长5.94倍。种植业的范围较广,具有内陆省市所没有的特点,除以双季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糖蔗为主的经济作物外,沿海地带还可栽培生产热带作物,北部山区还可种植温带性果树、花卉、药材等。这一特点,利于农民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选择致富的门路。 ☚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一、生产水平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贵州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常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因此,发展种植业生产,对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一、发展历程 ☛
☚ 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评价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广西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是我国农作物多宜性、多熟制的地区之一。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水平,在农业中占着重要的地位。1978年以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6%以上;1978年以后,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逐年有所下降,但产值迅速增长,1992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6.41%,比1978年增加了4.75倍。广西种植业包括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以甘蔗、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一些南部县市还可以种植热带作物。 ☚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一、发展历程 ☛
☚ 四、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历史演变的分析评价 一、发展历程_(一)新中国成立前种植业状况 ☛ 一、发展历程/(一)恢复上升阶段/(二)全面下降阶段/(三)调整上升阶段/(四)粮食经济作物失调阶段/(五)全面发展阶段/二、生产水平/(一)粮食作物/(二)经济作物/(三)其它农作物/(四)水果/(五)蚕茧和茶叶/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一)农产品商品基地的选定/(二)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历程/(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四、发展种植业的基本经验/(一)抓住关键措施,实现重点突破/(二)推行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三)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基础条件/(四)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水平/(五)发展科技事业,推广科学技术 ☚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一、发展历程 ☛
☚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浙江是一个综合性农业经济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农业形成了多宜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农业生产门类齐全,作物品种繁多,春夏秋冬季季有作物生长。种植业可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粮食以水稻为主,还有麦、玉米、甘薯、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茶叶、水果、棉花、黄红麻、甘蔗、蔬菜等,其中许多产品的产量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 (二) 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结构 一、发展历程 ☛ 一、发展历程 ☚ 三、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调整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青海的种植业比较单一,以粮油为主,并有少量的糖、麻、烟、菜、果、药、花卉等作物的栽培。 ☚ 四、粮食作物结构与分布 一、发展历程 ☛ 一、发展历程/(一)快速发展阶段/(二)萎缩下降阶段/(三)恢复发展阶段/(四)停滞徘徊阶段/(五)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六)持续增长阶段/二、生产水平/(一)粮食作物/(二)经济作物/(三)其他作物/三、商品基地建设/(一)基地选定原则/(二)基地建设历程/(三)基地建设成效/四、基本经验 ☚ 三、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一、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种植业江苏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兼有南北之利的生态条件,农作物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易获得较高产量,是全国粮食、棉花、油料生产的重点省份。 ☚ (五) 协调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一、发展历程 ☛
☚ 四、种植业内部结构 一、发展历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