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宁地区
南宁地区位于广西西南部,辖1个市和11个县,即凭祥市和横县、宾阳、上林、隆安、马山、扶绥、崇左、大新、天等、宁明、龙州等县(除横县、宾阳两个县外,其余均属老少边山穷的困难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等12个民族,1992年末总人口为530.7万人,其中壮族351.3万人,占总人口的66.2%。农业人口479.25万人,占总人口的90.3%。
南宁地区具有“三优”、“五富”的特点。
“三优”是:
(1)地理位置优越。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21.5℃,日照1 609.8小时,降雨量1 400.1毫米,无霜期330—352天。是个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四季常青、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的宝地。
(2)交通条件优越。铁路有湘桂、黎湛干线和南防铁路过境,是我国大西南直通海港面向世界的大通道。公路可直通境内所有乡镇。内河航道有左江、右江,与西江、株江相连,上通百色,下达梧州。航空可从南宁直飞北京、广州、昆明、桂林、北海等地。
(3)边贸条件优越。凭祥、宁明、龙州、大新4个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30多公里,有利于开展边贸活动。
“五富”是:
(1)农业劳力富余。1992年末全地区有农业劳力247.91万人,每个劳动力仅负担耕地0.16公顷。加上已有大中小型拖拉机5.03万台/83.46万马力投入农业生产,劳力资源富余。
(2)自然资源丰富。总面积297.05万公顷,其中耕地40.8万公顷(含水田20.9万公顷,旱地19.9万公顷),有林面积47.8万公顷。尚有可开发的“四荒”49.22万公顷,其中荒山、荒地48.65万公顷,荒滩300公顷、荒水5 500公顷。植物资源4 500多种,动物资源近500种,农副产品主要有大米、白糖、花生、芝麻、黄麻、烟叶、木薯淀粉、黄黑豆、茶叶、西瓜、蔬菜等。林产品主要有木材、木制品、松香、八角、茴油、板栗、桐油、桂皮等,水果类有龙眼、荔枝、香蕉、菠萝、芒果、柑橙、李果、酸梅、黄皮等,桂园肉、八角茴油远销国内外。
(3)水电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113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23条,大于5 000平方公里的7条。电力资源蕴藏量达84万千瓦(左江流域占31万千瓦)。至1992年底,全地区开发利用的39.7万千瓦,尚有34万千瓦待开发。
(4)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现有矿产地46处26种,储量12.5亿吨,已开采24种,主要有煤、锰、铁、铅、锌、锑、钨、铜、金、石英、重晶、滑石、膨润土、稀土、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粘土等。大新锰矿储量多达7 913.4万吨,占广西的56%,占全国的20%。宁明的膨润土有6亿多吨,居全国首位。
(5)旅游资源丰富。可供游览的胜地有:左江沿岸风光和花山岩壁画景区,宁明与龙州境内的陇瑞自然保护区,隆安的龙虎山,桂西最高峰的大明山,跨中越两国的大新德天瀑布,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崇左斜塔,天然石景林,凭祥的友谊关、金鸡山、法卡山、平儿地下长城、大小连城,龙州的红八军纪念馆、中山公园、小连城,宾阳的昆仑关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宁地区的农村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打基础阶段;70年代排除“文化大革命”干扰,恢复发展生产阶段;80年代以后推进改革,加快发展阶段。尽管在工作中受到各种干扰和遇到种种困难,但由于各级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纠正“左”的倾向,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是“三个不断”,即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其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