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口替代”
也称“进口替代”,属内向发展策略,是台湾50年代实行的一项工业化政策。其目标是,建立进口替代工业。具体做法是,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发展民生必需工业品及轻纺工业品的生产,以替代从国外进口这类产品,节省外汇开支。为此,优先发展非耐久性消费品工业,以满足岛内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还加强农业产品的出口,“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并采取相应的贸易外汇政策,如进口管制、复式汇率、关税保护政策以及限制设厂的政策等。到50年代末,棉纱、棉布、造纸、毛纱、毛呢、面粉人造丝、人造棉、合成纤维、尿素、塑胶、合板、水泥、平板玻璃、石油炼制品、轮胎、胶鞋、食品、缝衣机、耕耘机、电话机、电线、日光灯、电风扇、收音机、汽车装配、自行车、基本金属等以进口替代为目的工业已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对于积累奖金、开发劳力资源、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以及后来的发展出口扩张工业和整个台湾经济的较快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