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一次世界大战dì yī cì shì jiè dà zhàn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43年12月1日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开罗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大规模战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这一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战争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至1918年11月11日签订《康边停战协定》,大战遂以同盟国德、奥等6国集团的失败和协约国(英法俄等27国)的胜利而告终。此次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33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先后卷入战争。协约国共动员军队4218万余人,损失2210万余人,其中亡515万余人,伤1283万余人,被俘失踪412万余人;同盟国共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亡338万余人,伤838万余人,被俘和失踪362万余人。平民死亡664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政治局势。民族主义的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压制、军国主义的发展、各国武装力量的扩大、各国之间的秘密条约、军事同盟的形成和帝国主义的出现等因素使各国在民族冲突和经济冲突中加剧了对立,最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大战在欧洲爆发时,威尔逊总统要求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保持中立,但各种因素使美国不能坚守中立,最初,大多数日耳曼血统和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从根本上反对英国,美国与英国在历史上的冲突使许多美国人偏袒德国。另一方面,美国与英国具有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相同等传统联系,使许多美国人持反德态度,而英国的宣传又成功地加强了许多美国人的反德感情,使他们相信德国军队凶暴残忍,德国政府专制暴虐。在战争的第一年,因美国的中立贸易引起的外交争端使美国与英国发生冲突。1915年,德国开始潜艇战,英国加强了对美宣传,终于使美国人转向同情英国。1915年5月 7 日,“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被德国击沉。1915年8月和1916年3月,“阿拉伯人”号和“萨塞克斯”号又先后被德国击沉。美国就船只被击沉致使美国乘客丧生一事向德国表示强烈抗议。1917年2月 1 日,德国宣布将恢复无限制的潜艇战。2月24日,德国发出齐默尔曼电报。2月26日,威尔逊要求国会授权武装美国商船。4月2日,威尔逊总统在国会特别会议上宣读了战争咨文,4日后国会对德宣战。早在1914年,J·P·摩根公司就被指定为英、法政府在美国的代理采购机构。摩根公司和其他银行向英法等国提供了巨额贷款,到1917年,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因此,许多人指责美国政府参战是为了维护经济繁荣和保护贷款。战争使美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顺差由1914年6月的43580万美元增长到1917年的 356780万美元。美国由债务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布赖恩曾指出,“金钱是战争禁运品中最坏的东西”,向交战国提供贷款“违背了中立原则”。但是,美国的这种做法被认为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美国参战后于1917年6月派了一支象征性部队去法国。在战争的最后一年,美国军队协助协约国军队发起了大规模反攻。美军参加了第二次马恩河战役、默兹—阿尔贡战役、圣米耶尔战役和沙脱—提埃里战役。1918年11月 11日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威尔逊总统代表美国亲自参加了凡尔赛和会。据估计,美国参战费用达35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税收,三分之二来自公债。美军共有4609190人参战,死伤人数分别为130921人(其中包括53403人在战斗中阵亡)和220261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Diyici shijie da zhan20世纪初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急剧向全球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使得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跳跃式发展,企图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统治集团也企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视线摆脱危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最终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德国先后向俄、法宣战。4日,英国对德宣战。战火迅速蔓延中近东、远东、非洲、大西洋、太平洋等广大地区。欧洲为主要战场。西线是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是沙俄对德奥作战,此外,还有南线等其他战线。大战伊始,德国在东线采取守势,在西线大举进攻,企图迅速击溃法国。在决定性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受挫,速战计划破产,西线战事进入相持阶段。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军为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在东线展开全面进攻。俄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德军遂于1916年转向西线,寻找与英法决战。经过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德军损失巨大,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在凡尔登战役期间英德舰队在北海日德兰半岛附近海面进行海战。1917年,协约国优势逐渐显现。美国的参战使力量对比更加不利于同盟国集团。1918年,德国已是强弩之末,在西线连续发动5次攻势,未能扭转颓势。保、土、奥相继投降。11日,德国爆发革命,加速了大战的结束。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长达4年零3个月,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巨大破坏,参战人员和平民伤亡高达5 000余万人。战争动摆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促进了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掀起斗争新高潮,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 协约国集团 萨拉热窝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间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欧洲先后形成了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核心,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同盟国两大战争集团,彼此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最终导致大战的爆发。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德国先后向俄、法宣战,并于4日向比利时进攻。英国则于4日向德宣战,其自治领南非联邦、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也参加了战争。随后,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美国等相继加入协约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则站在同盟国一边。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经过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等重大战役,德军受到沉重打击。1918年秋,保、土、奥匈帝国先后退出战争。11月,德国宣布投降,签订《康边停战协定》,大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这次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战国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5亿以上,死伤4000余万人。战争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加速了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到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大规模战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德、奥、意等)和协约国(英、法、俄等)两大军事集团。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这一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奥国进攻塞尔维亚。8月,德、俄、法、英参战。日本也向德国宣战,并乘机出兵占领中国山东。随后,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到协约国,美国、中国等也参加协约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则参加同盟国。战争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至1918年9月,土、保、奥先后投降,最后德国也被迫投降,于11月11日鉴订《康边停战协定》,大战遂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此次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33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先后卷入战争,死伤3000多万人,经济损失约27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 (德、奥、匈、意) 和协约国(英、法、俄) 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世界性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都由 “自由” 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日,要求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拒不相让,致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当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 (德、奥、意) 和协约国 (英、法、俄)最后形成时,战争已有一触即发之势。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太子斐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城,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身亡,奥国以此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宣布总动员。8月初,德国对俄、法宣战,并侵入比利时。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于8月4日对德宣战。8月6日,奥国向俄宣战。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并乘机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至此,大战全面爆发。欧洲是主要战场,重要战线有3条。(1)西线: 在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国边境,以英、法与德国对抗为主;(2) 东线: 从波罗的海南岸到罗马尼亚,主要是俄国与德、奥抗争; (3)南线: 在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与俄国、塞尔维亚争雄。战争初期,德国十分疯狂,企图以“闪电战”击败法国,但在1914年9月的马恩河会战中,德军主力被英法联军挫败。1915年,德军主力东移,并占领了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大片土地,使俄军受挫,但在南线俄军击败奥军。同年,意大利在协约国满足其领土要求后,退出同盟国。1916年,德军又重点向西猛攻法国要塞凡尔登,由于法国顽强抵抗,未果。在同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击败德国海军。1917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对交战国和中立国的船只都进行袭击。美国以自己商船被德潜艇击沉为由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同年11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次年3月,苏俄退出战争。1918年8月,德军主力已土崩瓦解,其盟国也面临崩溃,协约国乘胜发动进攻,致使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先后宣布投降和停战。11月11日,德国被迫投降,签订停战协定。依约,德军撤出占领的大部分土地和退出莱茵河左岸地区。1919年6月28日,缔结《凡尔赛和约》,大战正式结束。此次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1914·8—1918·11),参战国家达33个,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双方投入兵力达889个师,计7500万人。蒙受战祸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伤亡3200万人,死于贫困饥饿的无辜平民达1000万人以上。交战国直接军费消耗达3316亿美元。这场空前浩劫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它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并引起了无产阶级革命。 ☚ 三八国际妇女节 十、世界历史·现代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Diyici Shijie DazhanWorld War Ⅰ1914~1918年间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德、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了“同盟国”。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奥国进攻塞尔维亚,8月德、俄、法、英相继参战。随后, 日、美等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意大利也从同盟国转为协约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参加同盟国作战。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至1918年同盟国集团逐渐不支。9月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先后投降。最后德国也被迫投降,于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这次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参战国33个,投入战争的人口在15亿以上。死伤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约2700亿美元。这次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争引起革命,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国家政权,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 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World WarⅠ(1914-191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