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一个五年计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和发展畜牧业,整顿、提高现有工业企业,举办在生产与生活资料自给范围以内所需要的工业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业,组织物资交流,继续开展对苏贸易,逐步实现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全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上升,以适应和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到1957年底,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基本建设投资14.65亿元,比恢复时期增长了3.44倍;生产总值14.67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85.46%,下同);粮食产量145.57万吨(9.38%),棉花产量3.57万吨(172. 52%),猪、牛、羊肉产量9. 47万吨(48.43%);原油产量9.54万吨(83.11%),发电量0.81亿千瓦小时(15.2倍),钢产量1.46万吨(19.86倍);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953元(32%)。从统计数字看,自治区已圆满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表明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局良好。

第一个五年计划

108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从1953年至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1年开始编制,先后修改五次,1955年2月完成。同年7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建立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计划规定: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五年合计为427.4亿元。计划还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财政收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文教事业等作了具体规定。执行结果,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8%,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4.5%,基建投资完成493亿元,五年间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30.3%,农民收入增长30%;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提前和超额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diyige wunian jihua

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 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依据苏联经验, 由陈云、周恩来、李富春等负责, 于1951年至1955年2月编制的。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 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围绕这些基本任务, 又规定了各项具体任务。“一五”计划的总投资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1956年提前实现了所规定的主要指标,1957年超额完成了计划。不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前实现, 经济文化建设亦取得巨大成就。五年内, 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493亿元, 超过原计划427.4亿元的15.3%, 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 全国实际基建投资550亿元, 折合黄金5.7亿两以上。其中工业部门占42.5%。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占85%,轻工业占15%。施工项目 10000个以上, 其中限额以上的921个。到1957年底, 全部建成投产的有428个,部分投产的109个。新增固定资产440亿元, 其中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 超出旧中国近百年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的60%左右, 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和有线电的制造工厂等。出现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包钢、武钢亦先后开始施工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机械、建材、森林、纺织等亦有一批项目投产。1956年9月9日中国第 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 比1952年484亿元增长25%, 五年内每年平均增长4.5%。工业总产值达784亿元, 比1952年343亿元增长近1.3倍,平均每年增长18%。钢产量由 1952年的135万吨增至535万吨, 为1949年的33.9倍。五年内新建和修复铁路一万多公里, 使铁路运营里程达2.67万公里, 比1952年增长17%。公路通车里程25万公里。内河航运、空运、邮电事业、外贸都有较大发展。文教、科研、体育、卫生事业也有显著发展,全国职工人数达到2451万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职工平均工资达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收入增加约30%。总之, 达到了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的要求, 初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一五”期间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由周恩来、陈云等组织领导编制的。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以后,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内容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根据这个基本任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粮食1.95亿吨,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18%和4.5%,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一五”期间,我国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注意综合平衡,因此经济效益比较好,是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 劳动阶级与剥削阶级联盟   过渡时期总路线 ☛

第一个五年计划

First Five-Year Pl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