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符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符节1899—1928

广东文昌人
中共党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继又参加广州起义。后回海南岛,任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战斗中被俘,就义。
原名:戴徐
字:宝初

符节

符 节(1899—1928) 陈予欢编著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441页

符节fújié

〈名〉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据,用竹、木、玉、铜等制成,使用时刻上文字,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奉命的官员或将帅。

符节

古代朝廷用作传达命令和调兵的凭证,以竹、木或金属为之,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周礼掌节》:“门关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载乐毅报燕王书:“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也以此形容事物两相吻合。《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節 > 符節
符節  fújié

古代出入關門所用的一種憑證。六節之一。竹製,剖分爲二,守門關者與行人各執其一,由守門關者發給,使用時以相合爲證。後泛指朝廷發給的信物憑證。歷代形制種類不一。《周禮·秋官·小行人》:“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爲之。”鄭玄注:“凡邦國之民遠出至他邦、他邦之民若來入由國門者,門人爲之節,由關者,關人爲之節……皆使人執節將之以達之,亦有期以反節。”《墨子·號令》:“吏卒民無符節而擅入里巷官府……皆斷。”

符节

符节

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符以竹、木或金属为之,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左思《魏都赋》:“符节谒者,典玺储吏。”——谒者管理符节,储吏掌操玉玺。

☚ 黼黻   附寒者 ☛

符节fú jié

〖名词〗
门关出入所持的凭证,用竹或木制成(1)。《乐毅报燕王书》: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臣于是就接受了先王亲口下达的命令,准备了符节,往南出使赵国。

符节

古代出入关门时所持的凭证。《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

出行凭证

出行凭证

准许通行的凭证:路符 路条 路单 路照 路凭
古代通行的凭证:路引
古代出入门关所持的凭证:符节
古代出入宫闱、关津用的木制银字符信:银符 银字棨
长期出入宫殿的凭证:长籍
出入关隘的帛制凭证:关繻

☚ 各种凭证   身份凭证 ☛

身份凭证

身份凭证

军人的凭证:军籍
官府发给出家人的凭证:度牒 度缘
僧尼出家受戒的凭证:戒牒
古代派遣使者所持的凭证:节(符节;旄节;高节)
出使使者所持之节:龙节
古代使臣所持的旗和符节:信符 旌节
诸侯使臣的符节:金节
计使的符节:计节 计符
古代官吏出行时用来证明身份的东西:

☚ 出行凭证   交往凭证 ☛

符节fú jié

❶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战国策·燕策》:“臣乃口受命,具~~,南使臣于赵。”
❷符和节。《孟子·离娄》:“得志行乎中国,若合~~,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符节

(1)古代官方颁行的奉命出使官员所持的凭证。早期用竹做成。剖竹为二,行者与京师各执其一,合之为验,以示其信。同时,也作为出入关的通行凭证使用。据出入门关亦《周礼·地官·掌节》:“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在西周时,已做了明确划分;凡官员奉命执行任务,使用符节;行旅出入关使用符传;使节出使用旌节。如著名的《鄂君启节》就是战国时为官员出入关发放的货物运输通行证,其性质类符节。(2)后来,演变成为铜虎符,可在宫内外通用。汉文帝二年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国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在汉代为加强对符节的管理,又设有符节令一职,属少府,六百石,专门核验符节的使用。(3)明清时期称符牌。据《明会要·舆服六载》:“符节,洪武四年五月,造用宝金符,及调发走马符牌,用宝符小金牌二,中书省、大都督府各藏其一,有诏发兵,省府以牌入内府,出宝用之”。

符节

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以及军中通行的凭证。符以竹木或金属为之,上书文字,剖分为二,朝廷与臣下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尉缭子·兵谈》“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应,犹合符节,无异故也。”《墨子·号令》:“无符节而横行军中者,断。”《尉缭子·分塞令》:“军中纵横之道,百有二十步”,“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

符节

符节

信物,证件。通关过门以用之。《周礼·地官司徒》:“门关用符节。”今注: “符节: 门关所发,持以通行之节,以竹为之。”

☚ 符   符券 ☛
符节

符节

古代帝王用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符以竹木或金玉制作,上面书写文字,剖分为二,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符节之制盛行于先秦、秦汉时期。如《战国策·燕策二》所载乐毅报燕惠王书: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又《史记·汉文帝本纪》: “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集解》: “应劭曰: ‘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 (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世王朝基本沿习此制。

☚ 策书   符玺 ☛

符节

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以及军中通行的凭证。符用竹木或金属玉石制作,上书文字,剖分为二,朝廷与臣下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 《尉缭子·兵谈》 “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应,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墨子·号令》: “无符节而横行军中者,断。”

符节符節fú jié

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符剖之为二,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亦用以形容事物两相吻合。《研经言》:“与两经之言,若合符节。”

符节

❶古代用作凭验的信物,用金、玉、竹、木等制,上面刻有相关文字,分为两半,用时须两半相合,验证无误方可。

❷指兵符和使者所持之节,为皇帝所赐权力的象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