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笔帖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笔帖式官名。清代官府各衙署中的低级官员。管理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等。专以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充任。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各驻扎大臣衙署中设置,人选在当地驻防旗人中挑选。三年任期,期满仍回原驻防处,照例升用。 笔帖式亦作“笔且齐”。清代官职名。衙署中的低级官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蒙古地区亦设此官。由经过学习,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担任文书工作,负责有关文字方面的事务,掌握和保管文书资料。 笔帖式Bithesi清代职名。满语,源于Bithe汉译为书、文,清代各衙署中之低级官员,掌翻译及各种文移事。 笔帖式 笔帖式官名。满洲文书官之称。多分布在中央各衙署、八旗及近卫部队中。职责是翻译满、汉章奏文书。官秩较小,仅为七品到九品,一般由满族、蒙古族及汉军旗人充任。该职到北洋政府时仍然存在,蒙古各旗设笔帖式掌办文书和事务。 ☚ 养心殿造办处 宁寿宫陈设处 ☛ 笔帖式清代在各衙署中设置的低级官员。主要掌管翻译满、汉章奏文书。满、蒙、汉军旗人充任。 笔帖式清代官名。亦作笔且齐。清内阁、各部院馆、各府寺监、八旗内外衙署等所置的低级官员。掌翻译、缮写满、汉章奏文移、书牍等项文书事务。《清通志》载:本称由来已久,“沿历代令史遗制”,远者可溯汉代“兰台令史”,近者可稽后金所设“文馆”(满语笔帖赫包:书房)。此前有榜、榜式、巴克什(一说为汉语“博士”的意译)之称。例由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担任。天聪五年(1631)始设此职,系由※巴克什称号衍成。顺治元年(1644),定为六、七、八品及无顶带诸级次笔帖式。雍正二年(1724),定正身旗人无升格者,试以翻译、缮写,合格者以八品笔帖式委用。任此缺者一般升迁便捷,旗人沿此途径而致显达者颇多。 笔帖式清代各衙署中设置的低级官员。笔帖式为满语士人的意思,原称“笔特赫式”(一说为汉语“博士”的音译)。由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担任,职责为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宗人府之笔帖式则专用宗室。清前期笔帖式的地位较高,品级有至五品、六品者,将相大员每由此进身。后期地位下降,升转仅至主事(各部司官中最低之一级)。 笔帖式官名。满语文书官之称。清代于各部院衙门、八旗及外省督抚衙门均置此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秩七品至九品。专以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充任,宗人府的笔帖式则专用宗室人员。北洋政府时期,蒙古各旗乃设笔帖式,掌办文书和事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