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鱗 > 竹魚 竹魚 zhúyú 亦稱“足魚”。鯉科動物野鯪魚之肉。其色如竹,故名。主治濕氣,脾氣虚弱,胃氣不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竹魚》:“〔集解〕時珍曰……狀如青魚,大而少骨刺,色如竹色,青翠可愛,鱗下間以米點。”清·汪紱《醫林纂要探源·藥性鱗部·竹魚》:“甘温,俗訛曰足魚。” 竹鱼zhú yú旧时更夫行谓梆子。《切口·更夫》:“竹鱼: 更梆也。” 竹鱼zhú yú《本草纲目》鳞部第44 卷竹鱼(2)。药名。 【基原】为鲤科动物野鲮鱼Labeo decorus Peters的肉。 【别名】足鱼(《医林纂要》),野鲮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性味】《医林纂要》:“甘,温。” 【功用主治】《本草纲目》:“和中益气,除湿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