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竹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竹马zhú mǎ

❶儿童当马骑的竹竿。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观儿戏》:一看戏竹马,每忆童騃时。
❷儿童,少年。白居易《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竹马

 【出典】 晋·张华《博物志》(佚文):“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据《锦绣万花谷》卷十六引)《世说新语·方正》:“诸葛靓……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释义】 晋时儿童常相与骑竹马为戏,后世用作咏儿童生活与友谊的典故。
 【例句】 ①天生逸世姿,竹马不曾骑。(韦应物《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1953)这里以“竹马”为衬托,称美青山郎自幼与众不同。②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5229)这里用骑竹马代指童年,两句说出生在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人到武宗会昌时活着的已不多了。③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白居易《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因思花迎新使感旧游寄题郡中木兰西院一别》5229)这里以“竹马”为喻,感叹昔日的儿童已经长成大人。④记得初骑竹马年,送师来往御沟边。(韦庄《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8033)这里用“初骑竹马年”代指儿时。⑤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韦庄《下邽感旧》8054)这里用“闲乘竹马”描绘儿时嬉游情景。⑥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韦庄《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8054)这里用“骑竹马”表现李氏兄弟儿时轶事。⑦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9122)这里用爱骑竹马表现所送童子向往世俗的儿童生活。点明童子离寺下山的原因。
竹马

竹马

儿童的一种游戏,取竹竿为马,跨竹竿而奔走,以之为戏。其俗今日民间犹存遗迹。骑竹马之戏古代早已有之。《后汉书·郭汲传》载:“(郭汲)始至行郡,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唐宋儿童亦好骑竹马。李白《长干行》诗:“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写的就是小儿女天真无邪,骑竹马、弄青梅,游戏为乐。刘辰翁《满江红》词:“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又《摸鱼儿》词:“对尊前,簪花骑竹”,都是写其时儿童骑竹马的游戏风俗。

☚ 风筝   斗百草 ☛
竹马1995用来放置器物、支撑物体的竹制的架子。闽语。福建厦门〖〗。螳螂。闽语。福建仙游〖〗、莆田〖〗。

竹马

指儿童骑竹马迎接郡守郭 之事。《后汉书·郭汲传》:“始至行郡,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多用以称颂郡守。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玩具 > 竹馬
竹馬  zhúmǎ

古小兒玩具。因以竹竿代馬,故名。始見於漢代,流傳至今。《後漢書·郭伋傳》:“有兒童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晉·張華《博物志·補佚》:“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與武帝(晉武帝)有舊……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竹马

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儿。杜牧《杜秋娘》:“渐抛~剧,稍出舞鸡奇。”

竹竿

竹竿

竿(霜竿) 笮
竹管:霜条
粗竹管:筒(烟~)
儿童当马骑的竹竿:竹马(青梅~)

另见:竹子

☚ 各种用途的棍   手杖 ☛

竹马zhú mǎ

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李白《长干行》:“郎骑~~来,绕床弄青梅。”

竹马

竹马

也叫“跑竹马”。清代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柏棠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内容是塞外公主行围打猎。由12人、16人或28人组成。表演时,除“跑阵”外,还有“六合”、“七星”、“八卦”、“蝴蝶”、“梅花”、“椅子圈”等路子。

☚ 高跷   高照 ☛
竹马

竹马zhumɑ

民间传统社火。又叫走马、“夜间故事”。因表演者身缚竹编马头马尾而得名,排练演出时间与社火相同。演出时,彩灯引路,锣鼓喧阗,“马娃娃”踩鼓点绕灯跑出各种队形,有五莲灯至十三灯。有鹬蚌相争、舞龙、划旱船等软故事;对劈刀、排棍、链枷等硬故事。清末民初,彬县小章乡路村的硬故事竹马,将少林拳械融入竹马,连环对打,甚为有名。彬县城关镇官牌村的软故事划旱船,扮演者踩鼓点,走碎步,俯仰有致,如浪上行舟,佐以幽雅清唱。建国后,彬县县城西门街,北极镇六甲、七甲、八甲村,水口乡祁家崖村、白土村的竹马也各具特色,远近闻名。三原县以武官坊和城内纱帽巷(今新合巷)的走马最为精彩。耍时,四名少年扮骑士,四名青年引马(称脚子),扮各种戏文,如《回荆州》、《破宁国》、《下河东》、《三战吕布》等。引导者手持三角旗各引一马,以各种路线跑场。流传于泾阳县太平乡一带的药王庙会竹马,一般在农历二月举行。表演时,前有一人引马,后有两人断马,中间10匹马。分为三组,每组13人,锣鼓组20人左右,排灯组15人,并有一人施放烟火。表演程式分五大类,80多种队形。第一类出马,第二类单出马,第三类出双马(又名猛出驹),第四类游灯,第五类双出场(又名风搅雪),即竹马与纸台合演,气氛浓郁热烈,突出一个“跑”字,所以又称“跑竹马”,其节奏、动律为“小花步”,内容多以征战为主。

☚ 回族婚俗   自乐班 ☛
竹马

竹马

又叫“竹马灯”。系流行我国各地的一种民间道具舞蹈。竹马多用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纸,分前后两半,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时而徐行,时而疾驰,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有的脚踏木跷,跑时踏出马蹄声。尤其流传在临沂大官庄的“竹马”:十多匹大马,由一蒙古族人领舞,表演“铁笼山”的故事,跑穿花大小场结合,用蒙古语和汉语交替对话。剽悍奔放,古朴刚劲,是同类舞蹈中不常见的珍品。

☚ 曲阜县山东梆子剧团   竹石图 ☛

竹马

bamboo stick used as a toy horse
青梅~friendship (between a boy and a girl)formed in childhood;play-mates in childhoo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