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竿 竹竿《诗经·卫风》篇名。《毛诗序》云:“卫女思归也。”今人多据此为说,以为是卫国女子远嫁别国,思归不得的诗。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以为此诗与《泉水》、《载驰》同为许穆夫人所作,属推测之辞,难于确指。全诗四章,章四句。二章三句“女子有行”,《诗经》中凡四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于《蝃蝀》诗疏中说:“女子,谓奔者。行,嫁也。奔而曰‘有行’者,先奔而后嫁。”王疏又引《列女传·齐宿瘤女》言:“赖大王之力,父母在内,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称《蝃蝀》之女主人公与宿瘤女相反,是“不受教而随君者”,似亦可以理解为卫女思归不得的原因。录以备考。 ☚ 氓 芄兰 ☛ 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①岂不尔思?远莫致之。②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③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④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⑤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⑥驾言出游,以泻我忧。 【注释】 ①籊(ti 惕)籊:细长的样子。淇:水名,在卫国。②尔:淇水,借指故乡。致:达到。③泉源:水名,在卫都朝歌西北。④行:出嫁。⑤瑳(cuo 搓):指开口笑时露出的洁白牙齿。傩(nuo 挪):佩玉随人体有节奏地晃动。⑥桧楫:用桧木做的船桨。松舟:用松木做的船。 【译文】 竹竿青青细又长,执竿垂钓淇水旁。难道我不念故乡?路途遥远愿难偿。泉源左边流,淇水右边走。姑娘出嫁到异国,远离家人心头忧。淇水右边走,泉源左边流。强颜欢笑露犀齿,行伴佩玉有节奏。淇水不尽情悠悠,桧木为桨松为舟,驾起小船且出游,聊解心头思乡愁! 【集评】 宋·欧阳修:“《竹竿》之诗,据文求义,终篇无比兴之言,其言多述卫国风俗所安之乐,以见己志,思归而不得尔。”(《诗本义》卷三) 宋·朱熹:“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得,故作此诗。”(《诗集传》卷三) 宋·黄櫄:“《谷风》妇有怨辞,《载驰》之夫人有悲辞。而《竹竿》一诗,雍容和缓,述其昔日之乐,而不言今日之恨,为此诗者,思而能以礼者也。”(《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四引) 清·方玉润:“《小序》谓‘卫女思归’,《大序》增以不见答。何氏楷则谓《泉水》及此篇皆许穆夫人作。姚氏际恒以其语多重复,非一人笔,疑为媵和夫人之词。均未尝细咏诗辞也。《载驰》、《泉水》与此篇,虽皆思卫之作,而一则遭乱以思归,一则无端而念旧,词意迥乎不同。此不惟非许夫人作,亦无所谓‘不见答’意。盖其局度雍容,音节圆畅,而造语之工,风致嫣然,自足以擅美一时,不必定求其人以实之也。诗固有以无心求工而自工者,迨至工时,自不能磨,此类是已。俗儒说诗,务求确解,则三百诗词,不过一本记事珠,欲求一陶情寄兴之作,岂可得哉?”(《诗经原始》卷四) 清·魏源:“盖卫自渡河徙都以后,其河北故都胥沦戎狄。山河风景,举目苍凉。是以泉水淇水,曩所游钓于斯,笑语于斯,舟楫于斯者,望克彼以何时,思旧游兮不再!”(《诗古微》卷八) 清·牛运震:“分明思归而不得,却诿于远莫致之,含蓄入妙。萧闲隽远,有情有韵。”(《诗志》卷一) 【总案】 《毛诗序》:“卫女思归也。”诗大意是写卫女嫁到异国,回想幼时淇水边垂钓嬉戏之乐,恍如昨日之事,而今竟不可复得。全篇“简妙,风致嫣然”(姚际恒语),境平心婉,平淡无奇而感情真挚,读之令人怅然。 《竹竿》籊籊竹竿,(一) 竹竿呀,长又长, 以钓于淇。钓鱼在那淇水上。 岂不尔思? 我哪能不把你来想? 远莫致之。路儿迢迢回不了乡。 泉源在左,(二) 左边呀,有泉源, 淇水在右。右边呀,淇水流。 女子有行,姑娘出嫁了, 远兄弟父母。远离兄弟父母啊。 淇水在右,右边呀,淇水流, 泉源在左。左边呀,有泉源。 巧笑之瑳,(三) 笑着现个小酒窝, 佩玉之傩。(四) 佩着玉儿多嬝娜。 淇水滺滺,(五) 淇水呀,静静地流, 桧楫松舟。(六) 桧木的桨儿,松木的舟。 驾言出游,驾着舟儿去出游, 以写我忧。泻除我心头的忧愁。 注 释 (一)毛亨:“籊籊,长而杀也。” 孔颖达:“籊籊然长而杀之竹竿。” (二)朱熹:“泉源,即百泉也,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故曰在左。淇在卫之西南而东流与泉源合,故曰在右。” (三)毛亨:“瑳,巧笑貌。” (四)严粲:“腰身袅傩也。” (五)毛亨:“滺滺,流貌。” (六)朱熹:“楫,所以行舟也。” 注 音 籊di狄 瑳cuo蹉 傩nuo娜 滺you由 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竹竿”即钓竿,本诗取首句末两字为题(一般取首两字为题,如首两字为叠词,也可用末两字) 别无这意。此诗写“卫女思归也”,(《毛序》) 即卫女嫁于别的诸侯,思归而不得,于是写了此诗,借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忧。 诗凡四章,前三章回忆未出嫁及出嫁的情景,末章言同是淇水,同是舟揖,却不能泛舟归去,但能驾而出游,写忧而巳。令人无限惆怅,无限低回。 “籊籊 (长而尖削貌) 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作者小时候,经常在淇水边钓鱼,钓竿长长的细细的,她幻想着把所有淇水的鱼都钓上来,但是淇水太长了,这样是做不到的。作者只是用朴素的语言自然地抒写却极生动。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姑娘望着淇水沉入无穷的幻想之中。“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泉源即淇水之源,在西北 (左),那是她要嫁的地方,尽管只是从淇水之西南 (卫国,即其家乡) 嫁到西北,仍然还在淇水流域,但因为是在两个国度,她觉得是远离兄弟父母,一个“远”字,表明了她对家乡对父母亲人的依依不舍。(继而是铭心刻骨的思念) 第三章首两句与二章相同 (只不过颠倒了顺序) 末两句“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瑳: 巧笑貌,傩,行有节度) 回忆出嫁以前,父母教她习礼事,同时也从侧面描写出自己的美: 步伐优雅,笑容美丽。末章:“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写嫁后思家,看到淇水在漫漫的流淌,看着水中无数的航船,她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父母兄弟。然而尽管在同一流域,尽管近在咫尺,却是那样的远,淇水及水中的船能载着她嫁出来却不能载着她回家,于是只有赶了车马出去郊游,站着高处,向着家乡远眺,以此来发泻自己的思愁。 全诗重点在末首,正因为思家,才引起那么美好的回忆,把这回忆与眼前的心情,把自己与亲人联系起,使思念导向家乡的正是淇水,所以诗人反复写淇水,小时站在淇水边钓鱼嬉戏,淇水勾起诗人无限的遐想,淇水与美好的往事联系在一起。淇水载着她由西南到西北,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也正是淇水勾起了她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如今淇水再也不能载着她回家了。望着缓缓流淌的淇水和水中漂泊的船只,怎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诗人正是利用水之流动,连结两地,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后人有“思君如流水之句,也许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吧。 本诗语言自然简练,只是随意写来,不见雕琢,但却清新动人,凝练含蓄,是“思而能以礼者也。”(《毛序》) 古人评作曰“简妙”曰“风到嫣然”曰“无心求工而自工”就是指的这一点。 竹竿
【注释】①籊籊(tì):细长貌。②致:达到。③泉源:水名。即百泉。④瑳(cuō):笑时露齿貌。⑤傩(nuó):行有节度。⑥悠悠:水流貌。⑦桧(guì)楫:桧木制的桨。⑧写:同“泻”。消除。 【鉴赏】这是男子失恋之诗。 这个男子曾与那女子有过一段恋情。他俩常到百泉、淇水边上漫步,相互倾吐情愫,无比欢乐。但不知何故,他俩最终还是分手了。当听说那女子已经出嫁,他备感惆怅与悲伤。 全诗四章。一章以垂钓于淇兴比往日的恋事。男子遥对女子说:难道我不想你吗? 只是两地相距遥远,不能前往相见。二章说:泉源在左边,淇水在右边。这里正是他俩昔日游赏之地。如今她已出嫁,远离了父母兄弟,岂不令人触景伤情。三章说:淇水在右边,泉源在左边。这次他旧地重游,眼前又仿佛浮现出她那轻巧的笑容、多姿的倩影。四章说:淇水悠悠不停地流,似乎又在同你荡桨划舟。然而现在这只是一个梦。万般无奈,他只好驾车出游,借以排遣内心的忧愁。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价说:“简妙,风致嫣然。”的确如此。此诗叙事抒情含而不露,意境优美,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读后觉得情味别致,余意无穷。 《诗序》说:“卫女思归也。”朱熹《诗集传》说:“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或许穆夫人之媵,亦卫女,而思归。”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何氏楷则谓《泉水》及此篇皆许穆夫人作。……不必定求其人以实之。”“卫女”为谁?以上诸说虽然有别,但是“思归”则同。这种说法显然有违诗意。此诗是以第一人称“我”而写的。“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这分明是女子的神态。由此可以断定,“岂不尔思”之“尔”指代女子,“以写我忧”之“我”指代男子。如果认为诗中之“我”指代“卫女”,岂有自己夸自己“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的道理吗?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女子出适,失恋者见而自伤也。”此说正确,故可依从。 竹竿
这是一首写一位妇女思归的诗。诗分四章。从诗的内容来看,第一章,追忆出嫁前在淇水岸边钓鱼和出嫁后思念家乡的情形。这章大意是说,年轻时曾在淇水岸边经常钓鱼,对这种情景难道不思念吗?道路遥远想回回不去。忆往日,想家乡,思绪急切。 第二章,写远离家乡,思念父母兄弟。朱熹《诗集传》说:泉源,即百泉,在卫国的西北,向东流入淇水,所以说在左。淇水在卫国的西南,东流与百泉汇合,所以说在右。按:诗中的女子可能家在淇水的西南,而嫁到淇水的西北,虽同属淇水流域,但相隔较远,而且是不同国度,因而引起思念。有行,指远嫁。 第三章,写年轻时自己的神情风采。一、二两句与第二章同,只是颠倒了顺序,以示变化,并与末二句押韵,以增强音韵美,而与意义不殊。瑳(cuo搓),开口露齿的样子。傩(nuo挪),行走时姿态优美。这两句回忆年轻时巧笑、走路欢快有度。 第四章,写借出游以消忧。这段大意是说,面对那悠悠奔流的淇水,驾上松木做的小船,划上桧木做的船桨,出外优游来消除思乡的忧愁。 全诗四章,如果说前三章是回忆未嫁前的欢快情景而引起此时此刻思乡恋家之情的话,那么第四章则是写出嫁后的眼前情景和行动,用以排除无端无绪的忧思。全诗集中写忧思二字。就写忧思而言,也是逐步深化的。第一章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泛写思乡,因为路远不能返回。第二章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进而具体写所思对象,因为远嫁于外,时刻思念兄弟父母。第三章“巧笑之瑳,佩玉之傩”,写未嫁前儿时巧笑之娇态和佩玟在身步履有节,以说明儿时的欢快心境,从而反衬如今思乡的郁结。虽然忧心忡忡,思乡之情既切且深,然而终不能实现一睹亲人的愿望,这样久而久之只能给自己带来苦恼,致使影响身心健康,因而末章以出游排忧作结。 诗以淇水为线索,贯穿全篇,勾起婚前一连串的美好回忆,与往事联系起来,与思念家乡亲人联系起来,既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很好地抒发了忧思之情,婚前婚后对比鲜明,情景如画,犹历历在目。 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尤其是以“籊籊”状钓竿细长之状,以“滺滺”状流水之势,以 “瑳”状巧笑之甜美,以 “傩”状步履之妍健等,都生动形象,发人联想,耐人寻味。 竹竿籊籊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 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 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 钓鱼竹竿细又长,钓鱼常在淇水旁。难道不把这些想?路远想也是枉然。 回想泉源在左边,又记淇水在右方。姑娘出嫁远离乡,别了兄弟和爹娘。 回想淇水在右方,又记泉源在左边。笑容动人又美丽;牙齿洁白似美玉,步伐优雅佩玉响叮当。 淇水荡漾日夜流,桧木船桨松木舟。驾起松舟去远游,借此解除我心愁。 《竹竿》四章,章四句。此诗写“卫女思归也。”(《毛序》)即卫女远嫁诸侯,思父母,念故乡,欲归不能,于是写了此诗,借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全诗四章。一章回忆幼时钓鱼之乐。诗中“以钓于淇”,用竹竿钓于淇水之上,喻男女求偶,诗经中多以鱼为匹偶之隐语,此句不写鱼而言钓,此乃隐中之隐。二章写淇水勾起了她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何焯云:“言既远其兄弟父母而来,所恃者夫子之见答。今乃不然,所以可悲也。(《义门读书记》)三章又写淇水,勾起诗人无限美好的回忆,回想起美好的往事和她在淇水边的音容笑貌。姚际恒说:“简妙。风致嫣然。”(《诗经通论》)又胡承珙云:“卫都朝歌,淇水自其城北屈而西转,是亦在卫之西北,其下流乃在西南。诗不曰泉水,曰泉源。《水经·淇水注》,泉水有二源,一曰马沟,一曰美沟,皆出朝歌西北。诗自其源而言之,故曰在左。淇水,诗不曰源,则是目其下流,已至卫之西南,故曰在右。即一字之分别其不苟如此。”(《毛诗后笺》)四章写淇水仍在日夜奔流,而己欲归不能,诗人望着淇水,大有“思君如流水”之叹,令人无限惆怅。 关于《竹竿》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清方玉润作了很好地分析,他在《诗经原始》说:“何氏楷谓《泉水》及此篇皆许穆夫人作。姚氏际恒以其语多重复,非一人笔,疑为媵和(he)夫人之词。均未尝细味诗辞也。《载驰》、《泉水》与此篇虽皆思卫之作。而一则遭乱以思归,一则无端而念旧,词意迥乎不同。此不唯非许夫人作,亦无所谓“不见答意。盖其局度雍容,音节圆畅,而造语之工,风致嫣然,自足以擅美一时,不必定求其人以实之也。诗固有以无心求工而自工者,迨至工时,自不能磨,此类是也。俗儒说诗,务求确解。则三百诗词,不过一本记事珠,欲求一陶情寄兴之作,岂可得哉?”方玉润说得对,如果将此诗本事泥于许穆夫人以求其实,反而限制了读者读此诗所能展开的想象,也同时失去了本诗陶情寄兴的本义。 竹竿 竹竿〔原文〕 ☚ 氓 芄兰 ☛ 竹竿 竹竿钓鱼竿,以竹为之。《卫风·竹竿》一章:“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毛《传》:“籊籊,长而杀也,钓以得鱼。”孔《疏》:“籊籊然长而杀之竹竿,以钓于淇,必得鱼乃成为善钓。” ☚ 竹闭 朱芾 ☛ 竹竿tʂu24 k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