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竹汁 > 竹瀝 竹瀝 zhúlì 竹沥【同义】总目录 竹沥火泉竹沥药名。出 《本草经集注》。又名竹汁、竹油、淡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等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甘,寒。入心、肝、肺经。清热,豁痰,镇惊。治中风昏迷,痰涎壅塞; 肺热多痰,咳喘胸闷;热病神昏惊厥; 妊娠子烦,小儿惊痫。冲服:20~60毫升。本品含多种氨基酸以及甲酚、苯酚、愈创木酚、水杨酸、苯甲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等。鲜竹沥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 竹沥 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考所沥出的汁液。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鲜用,不可久藏。甘,寒。归心、肺、胃经。有清热滑痰,定惊开窍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❶痰热咳嗽,痰黄粘稠。常与瓜蒌、浙贝、胆星、黄芩等同用。 ❷中风痰迷,惊痫癫狂。常与胆南星、牛黄、陈皮、半夏等相配。本品有滑肠之功,大便秘结难通者可用;脾虚便溏者忌服。 ☚ 贝母 杏仁 ☛ 竹沥zhú lì《本草纲目》木部第37 卷竹(112)。药名。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 【别名】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性味】甘苦,寒。 ❶《别录》:“大寒。” ❷《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凉。” ❸《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归经】入心,胃经。 ❶《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❷《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❶《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本草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❷《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❸《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❹《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目。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❺《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一二两;入丸剂或熬膏。 竹沥zhúlì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别名竹油、淡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 ( Lodd. ) Munro var. henonis(Mitf. ) Stapf ex Rendle 等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甘, 寒。入心、肝、肺经。清热, 豁痰, 镇惊。治中风昏迷, 痰涎壅塞,肺热喘咳、痰壅, 热病高热、神昏惊厥, 冲服: 20 ~60 毫升, 或用竹沥膏10 ~15 克。 竹沥 竹沥竹沥,又名竹油、淡竹沥。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竹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 Stapf ex kendle等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本品味甘,性寒。归肝、肺、心经。功能清热豁痰,镇惊利窍。主治中风痰壅、癫狂、惊风、痰热咳嗽、热病高热痰多、妊娠子烦、破伤风、小儿吻疮、目赤、重舌等证。中风热灼津液为痰,痰涎壅盛,昏不知人或偏枯不仁,常用竹沥化痰除热,通络利窍,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千金要方》治中风口噤不知人,用淡竹沥一升服; 又有竹沥汤,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用竹沥配生葛汁、姜汁和服。用于中风痰壅神昏、面赤气粗、抽搐者,多配胆星、僵蚕、黄芩、栀子、钩藤、远志等以豁痰开窍,清热熄风。如属气虚痰中,猝然昏倒,半身麻木不仁,口眼斜,流涎不止,喉有痰声,亦可与黄芪相配。癫狂痰火内盛,肝阳上亢者,淡竹沥为常用之药,一般多配黄连、胆南星、铁铧粉、天麻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类方》摧肝丸。小儿惊风,四肢抽搐,由于痰热所致者,《全幼心鉴》以竹沥、姜汁调服胆星末、牛黄,痰化热除,则抽搐可定。肺热咳喘,痰多胸闷者可与石膏、葶苈子、麻黄、杏仁同用,可奏清热豁痰,宣肺定喘之功。现亦以本品配象贝、杏仁、射干、芦根、冬瓜子等清热祛痰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痰火炽盛、胸闷气短、喘急、口干声嘶、咳声艰难等证。热病热入心包,神志昏迷,痰声漉漉,谵语烦躁等,可用本品清化心经热痰,常配犀角、牛黄、生地、黄连、菖蒲、远志等同用。近年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常用本品送服安宫牛黄丸,对祛痰清热醒神均有帮助。此外,本品亦治妊娠子烦,以竹沥配茯苓,加水同煎服。用于破伤风,《广利方》用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外用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频频搽敷。由于竹沥之性寒滑,故在应用时每加姜汁数滴同用,既可增强通络和祛痰之效果,又可防止过寒伤胃。冲服: 15~30ml。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实验研究: 淡竹的鲜竹沥含有13种氨基酸,它们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还含愈创木酚、酚、苯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和水杨酸。又含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动物试验证明,竹沥灌胃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 ☚ 栝楼 竹茹 ☛
竹沥 竹沥尼孜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味甘,性凉。功能清热。主要用于胸腔疮热,妇血病,陈热病。本品与丁香、阿魏、三红药等配伍,制成二十五味竹沥丸,主治各种妇科病。 ☚ 阿魏 乳香 ☛ 00023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