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端脑的发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端脑的发生

端脑的发生

端脑起源于前脑的前端部分,以后演变为大脑。胚胎发育第6周时,端脑的两侧壁向外侧突出成球囊状,称为大脑囊。二脑囊之间的中间部分为原来前脑泡的前壁,称终板。大脑囊的囊腔很大,称为侧脑室,此时,藉宽径的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图1)。大脑囊在8周时,增大成为大脑半球,同时管壁大大增厚。9~10周时,大脑半球向后扩生遮盖间脑(见间脑条目),二者及左、右两半球之间间充着结缔组织,称为大脑镰。这时的大脑半球可分为三区:
❶侧脑室侧壁的脑套区,以后演变为新大脑皮质;
❷侧脑室底壁增厚形成的纹状体内;
❸大脑半球前腹面的嗅脑区。后二者在进化上发生较早,分别属旧大脑(纹状体)和古大脑(嗅脑)。大脑皮质要到高等爬虫类及哺乳类动物才出现,属新大脑部分。纹状体又称基底核,后端与丘脑相接。3月时,来往于丘脑与大脑皮质间的纤维穿经纹状体,形成内囊。内囊的前臂将纹状体划分为背内部的尾状核和腹外侧部的豆状核(图2),其后臂将豆状核与丘脑分开。以后,当大脑半球呈弧形生长时,纹状体也随之扩伸,成“C”形,尾状核的头端与豆状核连接,向后呈尾状沿侧脑室下角至颞叶,终止于杏仁核。脑套区又称纹状体上部,为大脑皮层的原基。其内侧壁与第3脑室顶部连续,为由一层室管膜细胞组成的薄膜,外面被覆富含血管的脉络膜,突伸入侧脑室内形成为脉络丛,突入处呈一凹陷线称脉络裂。脉络裂上方有一纵行增厚的皮质区隆突入侧脑室囊中,称为海马(图1)。

图1 第8周胚胎前脑横切图

1.皮质 2.侧脑室 3.第三脑室 4.海马 5.脉络丛 6.室间孔 7.旧皮质 8.纹状体 9.丘脑下部

图2 通过大脑半球和间脑的横切面图

1.新皮质 2.旧皮质 3.内囊 4.第3脑室 5.侧脑室(脉络丛) 6.丘脑 7.尾状核 8.豆状核 9.丘脑下部


大脑半球的生长主要为向上、向前和向后迅速地扩展,分别形成额、顶和枕叶,并陆续覆盖间脑侧面、中脑(第3月末期)和后脑前部(第5月时)。大脑半球前端为终板,介于二大脑半球之间,后来演变为二大脑半球之连合区。当大脑半球生长扩大时,由于纹状体外侧表面的皮质区生长较慢,下陷成为脑岛。该区位置变动较少,故成为观察大脑半球外形演变及其生长扩张方向的中点。每一大脑半球由脑岛窝向前生长形成了额叶,向后形成了颞叶,向上形成了顶叶; 由颞叶向后生长又形成了枕叶。侧脑室也随各叶的形成而扩伸变形。其伸入额叶的为前角,伸入颞叶的为下角,伸入枕叶的为后角,而在顶叶的则为中央部。额叶在4~5月时,复向后伸,盖于脑岛上形成为脑岛的额盖。同样颞叶也向前伸盖于脑岛上形成为脑岛的颞盖。顶叶向下伸而形成了脑岛的顶盖,三者合称脑岛盖。8~9月时,才完全将脑岛掩盖。该处留下的沟称为外侧裂。4~5月以后,大脑皮层生长非常迅速,大脑半球表面逐渐形成许多回沟,除外侧裂外,相继出现中央沟,顶枕裂、距状裂等,到8~9月时,主要的沟回大体已经生成。
嗅脑区包括由大脑半球前腹面形成的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及旁嗅区,由半球后腹面形成的梨形皮层,以及由外套区背内方所形成的海马齿回及海马伞等结构。嗅球、嗅束初为球状突出,中有管腔,其脑端增厚成为嗅三角及旁嗅区。梨形皮层及海马属嗅脑的中央部,3~4月时,随大脑半球向后扩生呈弧形,由旁嗅区(隔区)向后伸生出颞叶,形成了海马钩,扣带回,海马伞及齿状回等嗅脑结构。
☚ 间脑的发生   大脑皮质及其组织发生 ☛
000011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