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端午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端午节

 “扒龙船”渔民谓之“掘龙舟”。昔日渔民对每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比赛相当重视,在节日来临前两个月便进行準备工作,挑选参赛队员加紧训练。选手们很多都是来自平日一齐出海的船队,到端午节时便分别组成多支队伍参赛。这些比赛都是本澳渔民和内地的一些渔民联会自发举行的,比赛场地是在珠海的香洲海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改由澳门文化司署和娱乐有限公司合办,并将之发展成一项国际体育比赛。“掘龙舟”促进了澳门的旅游事业,自此比赛遂改为在澳门的南湾、西湾的海面进行,现在则于新建的南湾湖上举行。
 以前比赛用的龙舟在练习的那个月内,渔民会从收藏的地方把它拿出来,把有损毁的部份修理好(渔民谓之“校龙”,“校”粤读“教”音),然后举行下水的拜祭仪式。先备下一些三牲酒醴、生果清香,对着龙舟膜拜祈求平安、胜利,仪式较为简单。以前比赛的队伍是用自己準备的龙舟比赛的,俗称私家龙,分有大龙、中龙和小龙三种。大龙可坐四十人,中龙可坐二十五人,小龙可坐十人。比赛前还可在船底涂上一层猪油,以利其滑水增加速度;但现在的赛例已国际化了,不容许再那样做了。
 盛事举行之日,海边堤岸万人齐集观赏,打气声、讚叹声响彻云霄。渔民本身是非常喜欢看龙舟比赛的,尤其是妇女,往往会在当天扶老携幼的到赛场欣赏,虽然她们从来没有参加比赛,但看的兴趣相当浓厚。近年改由政府办的龙舟赛事都是属于中、小龙赛事,即龙船只坐二十二人,也举办一些女子扒船的小龙比赛。本澳渔民就算参加其他地方的比赛,也是祇参与中龙比赛而已;因为扒大龙的人数多,平日渔民出海作业,很难集齐人数“操龙”(渔家语即练习之意)。本澳的渔民龙舟代表队由渔民互助会组成,渔民参与此项国际比赛盛事,多有佳绩,到底划船都是他们先天具备的强项本领。昔日,当比赛完毕之后,整艘龙舟便会用帆布覆盖,放在一些阴凉的地方,这样便可把龙舟保存到第二年比赛之用。但现在澳门举办的比赛,是由大会供应统一船只的,事后也由大会负责保养维修,各参赛队伍也乐得清闲。
 渔民欢度端午节,通常会休息四、五天,除了扒龙舟的娱乐之外,他们还会包上一百几十斤粽子,一家人吃个痛快。粽子的馅料都是一些糯米、猪肉、鸭蛋等。在节日那天习惯上他们会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渔民的晚膳多在下午五时左右),主要由船上的妇女们负责,菜式有鷄、猪肉、鱼、冬菇之类。近年来也逐渐流行上馆子,这倒也省掉不少琐碎工夫。此外也会有“放船”的仪式进行,他们会用一只自己动手做的纸龙船放到海上,任其漂流,作为拜祭古代屈原大夫的祭品之一,有的纸龙船造工很是精巧,龙头、龙尾、罗伞、旌旗等物一应俱备。过节后,渔民很快便投入工作。
端午节

端午节

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典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一作‘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欄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沈亚之《屈原外传》亦有类似记载。参见“龙舟竞渡”、“五色丝”。宋刘攽《彭城集》十二《端午诗》云:“万里荆州俗,今晨采药翁。浴兰从忌洁,服艾已同风。泛酒菖莆细,含沙蝘蜓红。沉湘犹可问,角畏蛟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云:“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但五月五日,其原始意义并非为吉日,也并非仅仅为了纪念屈原,今录几条以广其闻。《史记·孟尝君列传》载:“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生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交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 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汉应劭《风俗通义》亦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唐李匡又《资暇集》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清顾禄《清嘉录》又曰:“五日竞渡,相传吊三闾大夫而作,本《荆楚岁时记》之说,但于吴地无涉。赵晔《吴越春秋》以为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而作。周栎园《因树屋画影》,以为习水极吴,托于嬉戏。宗懔引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谓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氏。然则荆楚自为灵均,吴越自为子胥耳。”

☚ 夤缘   漱石枕流 ☛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便是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余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民俗节目。沿习至今,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吃粽子、盐蛋、芝麻绿豆糕,买回菖蒲、艾蒿以避邪。民间还有要给小孩抹雄黄酒以避虫咬的习俗; 以前是大人喝雄黄酒,因雄黄对人体胃肠有伤害,故此习俗业已改变。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辅佐楚怀王时,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反动贵族诬陷而去职; 顷襄王时遭流放,首都郢 ( yǐnɡ,今湖北江陵) 被秦攻陷后,他以身殉国,投汩 ( mì) 罗江 ( 湖南湘江支流) 而离世。时为五月初五日下午五时,时年五十五岁。五个 “五”,有点离奇: 五十五岁,五月初五,下午五时。此为武汉大学已故谭介甫先生 《屈赋新编》所述,可备一说。
五月初五为什么称 “端午”呢?
《说文·耑 ( duān) 部》: “耑,物初生之题也。”段注: “题者,额也。人体额为最上,物之初见即其额也。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乃多用耑为专矣。”
依段注知 “端”为发端义。
《说文·页部》: “题,额也。”段注: “《释言》、 《毛传》曰:‘定,题也。’引申为凡居前之称。”
“端”为物初生之 “题”, “题”引申为 “凡居前之称”,是知“端”有发端、初始之义。
“端午”本名 “端五”。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 《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端五”即初五; “端午”本名 “端五”,所以 “端午”即 “初五”。因是仲夏,故五月初五就是 “端午”,此日之节,即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 “端阳节”。《月令广义》卷一: “五月初五日端阳节。”为什么称 “端阳”呢?
“午”为十二时辰之一,为11 点至 13 点中午时分。日为阳,夜为阴,因此,“午”为阳,故 “端午”又谓之 “端阳”,是以 “端午节”又称 “端阳节”了。

端午节

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亦称“端五”、“端阳”、“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棕包节”等。除汉族外,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节期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据闻一多《端午考》:系古代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活动日。秦汉以后,纪念屈原投江殉国的起源较盛。民间节日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香袋、插菖蒲、斗百草、采药等。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也趁郊游之机对歌觅友。有些民族也举行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端午节

端午节

又作端五。中国传统节日。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在农历五月初五。其起源有多种说法,而以纪念屈原一说最流行。现代学者闻一多《端午考》认为,是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此日各朝各地有多种习俗,而悬艾于门、吃粽子、竞渡、采杂药等较普遍。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已有五月五日吃粽子的记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系臂,以避病瘟。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也涉及唐代长安端午节习俗。张建封《竞渡歌》描写了唐代的龙舟竞渡。

☚ 上巳   乞巧 ☛
端午节

端午节

畲族人为缅怀楚大夫屈原死难节日,俗称“五月节”。家家组织人力上山采回三指大的茅竿叶,包糯米粽,每只扎成五节长的“竿粽”以祭祖先,祈求平安。各家备制“雄黄酒”于中午时刻,在住房各个角落喷洒一遍, 以除瘟驱疫。

☚ 乌饭节   中秋节 ☛

端午节

端午节

赛龙舟是节日主要活动。桂林龙舟赛几乎年年举行,且规模宏大。端午这天,漓江上龙舟排列如雁阵,参赛单位和观光宾客,已不限于本市。号声起处,江面鼓声铿锵,桨影飞扬,一只只龙舟游客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市内万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还有传统的龙舟歌,分序歌、发兵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大部分没有固定歌词,现编现唱,节奏快慢,也由赛情决定。桂林乡间,端午这天还有串龙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划着龙舟互访,对方要在码头迎接,对唱贺歌,然后请客人进村聚餐,畅叙友情,切磋龙舟竞赛技艺。端午的传统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头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栗、豇豆、猪肉、竹叶等,还要把粽子抛进江河,以示对屈原的祭奠和纪念。

☚ 元宵节   中元节 ☛

端午节

端午节

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再食用黏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辟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做诗唱歌。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 浴佛放生   碧筒饮 ☛

端午节

端午节

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病。当令食物是粽子、枇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 立夏节   中秋节 ☛

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在台湾,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节日一到,家家户户都清扫一新。节前人人都要理发,据说若是头发太长,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节前的理发店生意最兴隆。端午那天,妇女们头上佩带艾叶,孩子们身上挂着香囊,也叫“香荷包”。这种荷包用五色绸布做成鸟兽形状,里面包上香末,让孩子们挂在胸前,不但香气扑鼻,还可以防疫除病。
端午节的食品中,少不了黄花鱼,因为有从祖上传下来的民谣“五月五”。但主要的还是吃粽子。台湾的粽子有甜粽和咸粽,甜粽用庚粉和糯米混合蒸成。庚粉是一种黄色药粉,有防腐作用。甜粽蒸熟后再加上白糖和蜂蜜食用,香甜可口。咸粽用猪肉、香菇、虾米和糯米相拌。端午那天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据说,郑成功率军入台之初,军粮匮乏,端午节无米包粽子。并不富足的台民闻讯,争着送来薯粉、花生、豆类等食品。郑成功下令将这些食物掺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节。此后,台南人年年过端午节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六月初一为半年节,各家用米粉做成丸状,染红后供神;后来是用红曲和在米粉中做成,叫做“半年丸”。

☚ 春节   中秋节 ☛

端午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住家自初一日插蒲艾于两旁,悬符箓于门楣。儿童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衣襟缀“老虎褡拉”。以前有涂雄黄于小儿头、胸、耳及臀部者,以祛瘟避邪。应节食品为江米小枣粽子。

☚ 元宵节   中秋节 ☛
端午节

259 端午节

亦作端五节,指阴历五月初五,也称端阳节。本是距今三四千年古越族的先民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唐朝为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的生日讳,将端五节改为端午节。宋朝明文规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过端午节民间喝雄黄酒、吃粽子、身佩香囊、布制小猴、青麻小帚、腕系五彩线,门上挂艾嵩或菖蒲,还举行赛龙舟活动。

☚ 清明节   七夕 ☛
端午节

端午节duanwujie

又称“端阳节”,是中国的民间节日,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在端午节,人们普遍的习俗是吃粽子,在民间还有赛龙舟、门上挂艾蒿、小孩系五彩线、身上戴香荷包等许多习俗。端午节原本是汉族的节日。端午节来源传说不一,有一种传说是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端午节即是由纪念屈原的殉难日开始的。现在,端午节在白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

☚ 元宵节   中秋节 ☛
端午节

端午节Duanwujie

汉族和少数兄弟民族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古老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从南北朝至今,传说很多。主要的有四说:一说是纪念春秋时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蔡邕《琴操》卷下二:“(晋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即介之推,遂抱木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二说是祭“地腊”。三说是悼念楚国屈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四说是据近代学者考证,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为祭祀民族的图腾“龙”,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以竹筒或树叶裹食物,一面投入水中献给龙吃,一面自己吃。最后在刻有龙形的独木舟上,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和图腾龙一同欢乐,形成龙舟竞渡的习俗。端午节的民间习俗繁多,富有特色。如:包粽子(即“角黍”)、佩香囊、饮雄黄酒、在龙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以避邪、拴五彩线、挂纸葫芦、赛龙舟等。我国少数民族大多都过端午节。由于地域和社会情况不同,又有各自的风俗和节日活动。如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满族的拜天、射柳;瑶族节日在门前悬挂葛藤,以祛邪消灾,驱魔避鬼等。端午节的风俗还流行东亚,如日本、越南等地,五月初五采艾叶、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习俗。在海外华侨居住地区,也欢度端午节。

☚ 清明节   中秋节 ☛

端午节

又称“重午”、“端五”、“端阳”、“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夏历5月初5。主要内容有吃粽子、饮雄黄酒和龙舟竞渡。

端午节

端午节duɑnwujie

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咸阳人俗称端午节。时值夏至前后,寒气除尽,热气饱和,各种病菌容易传播。民谣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人们习惯把艾蒿挂在门上,取驱魔避邪之意。小孩、妇女戴香包、缚五花绳。香包用丝绒和香药做成,小巧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另外,这一天还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并在孩子的耳、鼻、额头涂抹,用来祛湿解毒,驱虫除秽。传说此节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沿袭,故多讲究吃粽子。咸阳城区称女儿节,节前出嫁的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送绿豆糕,之后娘舅家给女儿、外甥家又送粽子等。女儿结婚第一年,给娘家送绿豆糕时,还要带上酒、肉等四色礼,娘家给女儿送粽子时除带囫囵馍外,还带竹窗帘等。三原人这天食粽子外,还吃油糕、甑糕等。小孩起床前大人为其手腕、脚腕系五彩花绳,谓之系命,在其七窍处涂抹雄黄,以防五毒。淳化县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外婆家躲端午,结婚头一年的新娘娘家要给女儿追端午。

☚ 裹肚   褡裢 ☛
端午节

端午节

亦称“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风土记》云:“仲夏端五。端,初也。”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或“重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此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一说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忠而见黜,投水自尽,人们遂以吃粽子,赛龙舟悼念他。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有记载; 闻一多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中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人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在水中献给图腾神,一面自己吃。并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竞渡,给图腾神和自己取乐。端午习俗有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斗百草、挂香袋、戴艾蒿、躲午等习俗。今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此节。

☚ 旗袍   敲门问嫁 ☛
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也称 “端阳节”、“重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民间便吃粽子、划龙船等,以示纪念已故的屈原。据说,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小,贬逐屈原,导致楚国灭亡。屈原便在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身死。渔夫水师们不愿鱼龙虾蟹吸食屈原的尸身,便把粽子投入江中,供它们食用。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 最早起源于吴越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是龙的节日。这些部族,为了寻得龙的保护,便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式各样的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供献龙图腾。同时,还要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为己取乐。后人们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便把这个节日同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时节,民间有饮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唐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 “端午被恩荣。”

☚ 浴佛节   七夕 ☛
端午节

端午节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省。夏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因是蒲草收获季节,又称蒲节。节日习俗很多,主要有:
❶采药制药。清早,人们便纷纷出外采药,留着备用。医家于此日熬膏药、制药,民间也以雄黄、大蒜泡酒,留做治蚊虫咬伤之外用药,或以冰糖、大蒜腌制止咳药。
❷挂菖蒲、艾叶和葛藤。谓菖蒲为斩妖剑,艾为打鬼鞭,葛藤为捆仙索。实际是一种气味防疫习俗。
❸吃粽子。家家以箬叶或苇叶裹糯米成粽,煮熟食用,为祭奠屈原。
❹喝雄黄酒。并洒于房屋四周及室内屋角,以防虫蛇侵扰。
❺吃新蒜。家家剥新蒜烧猪肉作为节令食物。
❻点午时香。端午日午时于室内东、西、南、北、中五方,燃檀香、卫生香或蚊香,以辟虫蚊。
❼洗药水浴。是日以艾叶、菖蒲、大蒜杆、青蒿、白英、苦瓜叶、丝瓜叶等,或一味或多味熬水洗浴,有的从该日起,整个夏天经常洗药水浴,可防热疖痱子,减少皮肤疾病。
❽划龙船。一般于五月初一龙船下水,五日竞渡,汉族谓纪念屈原,苗族谓预庆丰收。
❾挂天师除五毒图或钟馗斩鬼图,以辟邪恶。

☚ 歌舞节   樱桃会 ☛
端午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当代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节日。屈原,是中国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是历史上的伟大诗人,著有《离骚》、《九歌》等杰出的诗篇,开创创作中国抒情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屈原也是一位大政治家,他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定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因为受到楚王的信任,引起无能小人的嫉妒,他们纷纷耍弄阴谋诡计,挑拨离间,终于使楚王疏远屈原,不再信任他。最后,屈原被流放到洞庭湖边,他感到无法实现其救国济民的崇高理想,于是愤而在湖南汨罗江投江自尽。相传,屈原的尸体被一条大鱼送回岸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把他自杀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蒸煮粽子,投进河里,感谢护送屈原尸体上岸的鱼儿,还进行赛龙舟等活动。在澳门,华人居民一直保持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近年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都在这一天主办龙舟比赛。澳门的龙舟比赛享誉东南亚,在澳门比赛的龙舟队,如果获胜,可以代表澳门出席国际赛事。因此,澳门的龙舟队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 清明节   七夕乞巧节 ☛
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也称 “端阳节”、“重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民间便吃粽子、划龙船等,以示纪念已故的屈原。据说,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小,贬逐屈原,导致楚国灭亡。屈原便在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身死。渔夫水师们不愿鱼龙虾蟹吸食屈原的尸身,便把粽子投入江中,供它们食用。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吴越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是龙的节日。这些部族,为了寻得龙的保护,便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式各样的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供献龙图腾。同时,还要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为己取乐。后人们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便把这个节日同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时节,民间有饮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唐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 浴佛节   七夕 ☛
端午节

端午节

亦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夭中节”等。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因“端”、“初”同义;“五”、“午”相通,“五月”又称“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本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一祭龙的节日。后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沿为汉族节日。齐鲁故地端午节有吃棕子、吃鸡蛋、饮雄黄酒、系五色线、戴香荷包、挂老虎素、插艾、戴艾、悬艾、插桃枝、写虎王等习俗。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载:“五月五日端阳,亦名天中节。戴彩符艾虎、出门符、插艾于户,以彩线造百索系儿童臂,四长命线,一名五色线。以竹叶裹黍糖作粽,名角黍,相馈。饮菖蒲雄黄酒,用雄黄酒洒墙壁,以解五毒。午时寽百草为膏,疗诸毒。”莱阳盛行端午吃鸡蛋,小孩头戴枣叶,以求起早;戴荆叶,以求睡觉时不惊醒;扎小条帚戴于袄襟上,以求扫病。黄县、临清等地女孩头簪石榴花。曹县流行幼儿戴“五毒”肚兜和香草袋、胖胖小、豆姑娘等布制玩具,以驱五毒,疗百病。

☚ 膜拜   敲门而后入 ☛

端午节duan wu ji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5th day of the5th lunar mont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