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童子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童子科 唐宋科举特为少年成材的人设立的科目。唐规定,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给予官,通七道的给予出身。宋规定,在15岁以下,不仅能通经,且能作出诗赋的,经考试达到合格,给予出身并授官。童子科,也称童子举。 童子科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童子,经州、县长官申报后,送京城面试:凡能背诵经文十卷,并能通晓文义的,给予官职;能通晓十中之七的,给予出身(相当于文凭)(《新唐书·选举志上》)。(王建《送司空神童》诗:“杏花坛上授书时,不废中庭趁蝶飞。暗写五经收部秩,初年七岁著衫衣……独向凤城持荐表,万人丛里有光辉”。便写神童手持荐表,至长安赴试的情景。 童子科唐制,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 《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者,与出身,谓之童子科。见《新唐书·选举志》。宋制,凡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也叫童子举。见《宋书·选举志》。 童子科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之一。亦称“童子举”、“童子试”。唐时始设,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全通者授官,通七者授出身。应试者由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之例,考试讫奏闻。宋沿置,十五岁以下能通经赋诗者,州举送朝廷,先由国子监验,继由中书复试,合格者再由皇帝亲试,所赐出身及授给官职皆临时裁决。仁宗时一度罢,后又恢复。南宋因之。初无定格,孝宗淳熙八年(1181)始分合格者为三等,上等与推恩,中等免文解两次,下等免文解一次。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定制,岁取三人。度宗咸淳三年(1267)废。西夏亦设,得中者为童子举。金亦设,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通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达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三场四十五题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殿试合格,赐出身,给钱粟官舍,肄业太学。元亦有童子举,所取皆天资颖悟,能默诵经文,书写大字,或能缀缉辞章,讲说经史者,并令入国子学教育之。 童子科又称“童子举”。唐宋科举特设科目之一。唐制10岁以下能通经者,宋制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应试后予出身并授官。 童子科 童子科又称童子举。中国唐、宋两代特设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规定10岁以下能通经者,宋代规定15岁以下能通经并能作诗赋者都可以应试,合格者给予出身和官职。 ☚ 八股文 国学 ☛ 童子科 童子科又称童子举。中国唐、宋两代特设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规定10岁以下能通经者,宋代规定15岁以下能通经并能作诗赋者都可以应试,合格者给予出身和官职。 ☚ 八股文 国学 ☛ 童子科西夏选举制之一。设于西夏人庆四年(1147)。得中者为童子举。仁宗时著名学者斡道冲5岁时以《尚书》中童子举。 童子科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唐制十岁以下,能通经者,宋制十五岁以下通经且能诗赋者,应举后给予出身并授官。宋仁宗时罢。金在熙宗至海陵王时又设,年十三以下,能诵大经二、小经三,并又诵《论语》及诸子五千字以上者,府试十五题答出十三题,会试三场四十五题答出四十一题者中选。 童子科科举常科科目之一。秦有童子仕,汉有学童试,并以待童子之俊异者。唐亦设童子科,凡童子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道全通者,予官;通七者,予出身。五代沿唐制或置或罢。宋制,凡十五岁以下儿童,能通经作诗赋,由州申报朝廷,经国子监验迄,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再由皇帝亲试,使应试儿童诵书、习射或诵御制诗文,临时决定赐予出身或授官。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始将合格者分为三等。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 定制, 每年春季集中京城选试,录取员额为三名。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罢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