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章学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章学诚1733—1801

章学诚


清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读书,不甘为章句之学。稍长即博览群籍,先后从刘文蔚、朱筠游,并与名流相讨论,学益宏富,尤熟悉明季朝政始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主讲过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赞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其一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和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还编有《史籍考》,拟尽收史部书的叙目凡例,总目共三百二十五卷,惜书未完成,稿亦亡失。曾主修《湖北通志》(今仅存遗稿数十篇),方志完成了的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在哲学上,提出“道寓于器”(事物)的命题,认为“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应通过对“器”的实际考察来求“道”。他主张治经要考证史料与发挥义理相结合,提出“六经皆史”之说,反映了要求把学术思想从经学的旧传统中解放出来的时代趋向。其人好辩论,勇于自信,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主义,批判当时桐城学派的流弊。他的学说至清末才为人所重视。1922年刊行了《章氏遗书》。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历主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又就南方志馆之聘,主修和州、永清、亳州、天门诸志。前三志完稿。毕沅总督湖广,延修《湖北通志》,现仅存遗稿数十篇。又襄助毕沅纂《续资治通鉴》。自少治学即不乐事章句;披览子史,识见往往迥异时流。尝谓史书有“比类”与“著述”之分。“比类”是记诵名数、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著述”则须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逮,别具识见,自成一家之言。在文学上重视内容,反对追求形式和模拟古人,并具体批评过桐城派之弊。所著《文史通义》,为中国古代重要文史理论著作。又欲编《史籍考》,拟尽收史部书的叙目凡例,以与《经义考》相敌,未完成, 稿亦散失。有《章氏遗书》。

☚ 程伟元   沈起凤 ☛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清代学者。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著有《实斋文集》,及《文史通义》内外篇九卷、《校雠通义》三卷等。
索引:章学诚,实斋。

章学诚

 清史论家。字实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章学诚与唐代的刘知几被现代史学界推为中国史论的两大家。但据章学诚自己回忆,他少年时却非常鲁钝,读书每天不过二三百字,还不能记忆,学写文章,常常用错虚字。直到二十一二岁后,才逐渐显示出才气,博览群书,对史籍尤感兴趣,其中利病得失,能随口举出。朋友都认为这是得力于刘知几 《史通》,其实章学诚是在二十八岁时才见到 《史通》 的。章学诚二十五岁从北京国子监 (最高学府)肄业后,曾先后参加几种地方志的编纂,这对他史学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他虽然在四十一岁时考中进士,获得进入官场的资格,但归部铨选,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为了养家糊口,他到处奔走,在各地书院任教,或在达官幕府中为客。他的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著作,都是他死后才由朋友陆续刊刻问世的。他生前虽然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名流共过事,但还是默默无闻,当时学界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章学诚其人,更没读过 《文史通义》这部“为千古史学辟其榛芜” 的杰作。章学诚被学界普遍认识,是在民国时代,距他去世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尽管如此,章学诚对自己呕心沥血的著作却充满自信,他说: “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 又说: “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 《文史通义》 所为作也。”章学诚特意标榜的 “史意”,就是史学的功能或史学的意义,就是 “经世致用” 的思想。他说:“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 《春秋》,正因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这种思想在今天为常识,但在乾嘉时代,却是惊世骇俗的见解,因为当时正盛行为考据而考据的史学,学界弥漫着贵古贱今的风气。他在《文史通义》开篇就提出 “六经皆史” 的命题,甚至认为 “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这种主张在史学上的意义,就是奠立了史料学的基础。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的独特贡献,是建立了所谓“方志学”。他曾参加过多种方志的撰写,最后还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中为其修《湖北通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运用自己的史学理论,高屋建瓴地对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体裁和内容、编写和机构等,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 “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将方志提到史书的地位,并使其成为 “方志学”,这是从章学诚开始的。还值得一提的是,章学诚在刘知几的“才”、“学”、“识” 之外,加了一个 “德” 字。史家要有 “史德”,正如说人要有 “良知”,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至理名言。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论家。《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自少读书,耽于坟籍。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从刘文蔚、童钰游,习闻蕺山、南雷之说,言明季朝政始末,往往出于正史之外,时人称其“有良史之才”。学士朱筠藏书甚富,又很赞赏他的才华,特请他在家中设馆,因此得遍览群书,并常与洪亮吉、黄景仁等名流讨论讲贯于朱筠幕中。后与著名学者戴震、汪中等同客宁绍台道冯廷丞署。廷丞甚敬礼之,还时与戴震辩论史志。平生不得志,一直没做官,靠替人修书和作幕客为生,却始终撰写不绝。晚年生活更趋贫困,仍坚持著述。嘉庆六年终因贫病而卒,终年64岁。章学诚生当考据学盛行的乾嘉之时,而不甘为章句之学。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认为考据家是“舍今而求古”,义理家是“空言义理以为功”,从而反复强调学术要“切合当时人事”,要“事事”、“经世”(《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以此挽救当代学风,开辟新的治学之路,在当时卓然独树一帜。这些见解,大部分都反映在他的《文史通义》这部重要论著中。他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史学家,在史学、方志学、校雠学、目录学等方面,都作出过重要贡献。在文论、赋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文史通义》兼论文史,如《诗教》、《史德》、《文德》、《文理》、《古文十弊》、《诗话》诸篇,阐述了文德、文情、文气、文风等许多重要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他提出的“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的观点,他就《汉书·艺文志》对赋的分类和著录所作的分析、评述(见《文史通义·诗教》与《校雠通义·汉志诗赋》),对后来的辞赋研究也很有影响。章学诚著述甚多,除《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外,尚有《史籍考》(已佚,现仅存总目)、《和州志》、《永清县志》、《湖北通志》、《实斋文集》等。1921年吴兴刘氏嘉业堂汇刻其全部著作为《章氏遗书》50卷,又有《章氏遗书外编》18卷,至此,他的著作大体上已收罗完备。

☚ 章邦元   章炳麟 ☛
章学诚

154 章学诚1738—1801

史学家。字实斋,清代浙江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 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与时俗不合,终生落落寡合,很不得志,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毫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 钱大昕   柯劭忞 ☛

章学诚

清史学家、文学家。论文反对模拟古人和追求形式,于桐城派之讲求“义法”、袁枚之标举“性灵”,均有批评。倡“修辞立诚”说,要求创作态度须严肃。其文疏畅条达,以议论胜。参见“历史”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

论述了艺术想象与虚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特征等问题。把史学的求实精神引入文学,注重文章的真实性。提倡“文德”。参见“历史”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

清方志学家。一生精力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27岁时随父纂修《天门县志》,此后陆续纂修或参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毫州志》、《麻城县志》、《石首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广济县志》和《湖北通志》。方志理论著作有《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修志十议》等,奠定了方志学的基础。所著《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参见“历史”中的“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先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为湖广总督毕沅幕僚,协修《续资治通鉴》,主编《湖北通志》。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曾著《史籍考》,总目三百二十五卷,惜未完成。所著《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名著。其“六经皆史”说,主考证史料与发挥义理相结合,摆脱旧的经学传统,把治经引向治史。完成的方志著作有和州、毫州、永清三志。提出修志义理及理论。文章注重内容,反对拟古与形式主义,对桐城派有所批判。其学术至清末,始为世人重视。著作除《校雠通义》及上列诸书外,大多散失。1922年刊行有《章氏遗书》。参见“哲学”、“美学”、“文学”、“方志学”中的“章学诚”。

章氏文集/实斋文集/章实斋文钞

☚ 晚学集   章氏文集 ☛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所著《文史通义》,是文史理论的名著。另有《校雠通义》、《方志略例》、《文集》、《外集》、《湖北通志检存稿》及《未成稿》、《外编》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其古文美学的著名观点主要有:一、重新界定“义理”、“博学”的内涵。章氏论文与桐城派一样主“义理”、“博学”、“文章”的合一,与桐城派不同的是,他所说的“义理”是人伦日用、万事万物中自然不易之“道”(《文史通义·原道》),他所说的“博学”包括对现实的认识与把握,故又称为“征实”(《文史通义·说林》)。二、由于文章是“义理”,“征实”、“辞章”的合一,而“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同前),所以他对文史作者提出“才”、“学”、“识”三项要求(《文史通义·文德》),并指出:“记性积而成学,作性扩而成才,悟性达而为识”(《答沈枫墀论学》),从而深入到“才”、“学”、“识”的先天生理——心理机制之中。三、提出“临文必敬”的创作态度和“论古必恕”的批评态度,要求创作必须严肃认真,批评应当设身处地(《文史通义·文德》)。四、列举“古文十弊”(《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对当时桐城派散文创作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作了辛辣、中肯的比判。

☚ 姚鼐   汪中 ☛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著名的史学家,所撰《文史通义》,是清中叶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论文反对桐城派的专讲“义法”和袁枚的专讲“性灵”,强调内容,反对横拟古人和追求形式,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撰《古文十弊》,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等不良文风提出了批评。所作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著作均收入《章氏遗书》。

☚ 管世铭   钱伯坰 ☛

章学诚1738~1801Zhang Xuecheng

historian and thinker of the the Qing Dynasty. Works: 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ography,etc.

章学诚1738—1801

清杰出史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藏书甚富,遍览群书。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赞助编纂《续资治通鉴》。他毕生致力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名著。曾努力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史部书的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未完成,稿亦散失。此外,有和州、毫州、永清三地方志和《湖北通志》遗稿数十篇。著有《实斋文集》及《文史通义》八卷、《校雠通义》三卷、《古文十弊》等。

章学诚1738—1801

清朝学者。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以与时俗不合,辞官。曾拜朱筠为师,与邵晋涵、洪亮吉等友善。主讲过肥乡清漳书院、永平(今河北卢龙)敬胜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所著《文史通义》是继刘知几《史通》之后论史学的重要著作。他认为“六经皆史”,提倡史学为经世之学,并增加“史德”作为良史的第四个条件。他还提倡方志学,主持修纂过《和州志》、 《永清县志》、《永宁河志》、《湖北通志》等。他在学术上,反对脱离实际、追求形式、烦琐考据学风、主张效法自然,经世致用。又有《校讐通义》、《史籍考》等,遗稿已汇编成《章氏遗书》刊行于世。(参考图6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