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章回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主要形式。源于宋代评话,确立于元末,盛行于明清。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面用两句对偶文字标目,称为“回目”,以概括该回故事内容。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是全书有机组成部分。因段落整齐,眉目清楚,符合读者欣赏习惯,颇受人民群众欢迎, 故其形式为明清小说家所普遍采用。著名作品有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无名氏《金瓶梅》、曹雪芹《红楼梦》等。 ☚ 拟话本 演义小说 ☛ 章回小说 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全书分若干回,每回有回目,回目或用单句,或用偶句,以概括本回的主要情节。每回都在一个故事或情节的紧要处打住,并有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之类的套语。章回体这种形式,直接从宋元 “说话” 艺人讲史的 “平话”脱胎而来。宋元平话叙事虽然粗糙,但其体式却已具备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形。全书分若干卷,每卷又分细目,如 《三国志平话》的细目有: 桃园结义、张飞鞭督邮、三战吕布、云长千里独行、三顾孔明、赤壁鏖兵、关公单刀会、秋风五丈原等。这种分卷分回的形式,是由 “讲史” 的特点决定的。“讲史” 与 “小说” 不一样,不是 “说话” 艺人一场两场便能说完的,必须分为若干场,故 “平话” 也就分出若干单元。由于是说书,一嘴难说两家事,所以采用线性结构,故事发展线索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类似“编年体”。后来的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基本上就采用了这种类型的结构。尽管后来长篇小说的题材扩大到历史以外,如神魔、世情、才子佳人、公案、侠义等,但 “平话” 的分卷分回的形式却保留了下来,并在明清之际定型为我们今天已是家喻户晓的章回体。这种形式具有线索分明、条理清楚、首尾俱全的优点,尤其适合于讲述历史故事或英雄传奇,最早成书的《三国演义》 和 《水浒传》 的广泛流行,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明。遗憾的是,这种通俗小说的模式后来却成为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即使像 《红楼梦》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极富创造性的巨著,也没有打破这种套式。《红楼梦》 并不以故事取胜,而其精彩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现,尤其是贵族生活的韵味,是说书人难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曹雪芹还是旧瓶装新酒,以读者习惯的传统形式来讲述他的 “情场忏悔录”。叙事方式是一种思维模式,事实上,章回体的产生与流行,都与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关,中国人的线性思维模式决定了小说的传统形式。现代广为流行的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也都采用了章回小说的形式。原因非常简单,中国读者习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读起来轻松、清楚。而现代的报章连载和电视连续剧等形式,又使得这种陈旧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将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划分为若干回目 (即章节),各回有一段完整的故事情节,前后回之间又互相联系的小说。每回目前一般用对偶句标题,概括本回内容,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标题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每回目之后多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为前后回之间的呼应。章回小说起源于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分十七章,每章标出题目,实为最早的小说分回形式。元、明的讲史话本,篇幅长,每次讲述一段,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回,更直接形成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即为最早的完全成熟的章回小说。明代出现《金瓶梅》,使章回小说脱离了讲唱文学而进入由文人独自创作的阶段; 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把章回小说的发展推向高峰。这种形式的小说,眉目清楚,章节匀称,故事曲折,语言通俗,情节发展有悬念、有节奏,能引人入胜,因此符合一般群众的欣赏习惯,成为一种民族形式的小说。 ☚ 诗体小说 系列小说 ☛ 章回小说 264 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成,主要特点是分回标目,既段落整齐,又故事相贯。宋人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至元末明初《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问世后大体形成,即全书分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则,每则各有题目,题目多为七言单句;明代中叶,经文人进一步加工,直接标目为回,此体正式定型,如“李贽评吴观明刻本”《三国演义》即改240则为120回。此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中篇小说,基本采用章回形式;短篇小说,也有许多借用了这种形式。 ☚ 散曲 拟话本 ☛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zhanghui xiaoshuo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首尾完具。 ☚ 传奇戏曲 拟话本 ☛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有其雏形。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此种形式。《七修类稿》说:“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世或谓此为小说分章回之始。王国维在《唐三藏取经诗话跋》中也说: “此书与 《五代评话》、《京本小说》 及 《宣和遗事》体例略目,三卷之书,共分十七节,亦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 地方志 演义 ☛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为我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样式,同时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回”将全书分为若干个章节的结构形式。章回小说起源于宋代,形成于元代末年,是由当时讲史话本发展演变而来的。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编织情节、描绘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可以借助于作家的想像与虚构进行创作,运用叙述和描写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多 方位、多层次、深入地刻画各种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展示社会生活。而章回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章回将全书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叙述 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章节与章节之间又相互连接,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章节都是全书的 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类小说的章回清晰,段落整齐,便于阅读,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欣赏习惯。章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等。 ☚ 历史小说 侠义小说 ☛ 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宋元长篇话本已具雏形,至明清两代普遍采用。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具。《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等均为章回体小说。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的一种体裁,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文体特点是:分回标目。每部长篇小说分若干回,每回大都用七言对句相目;也有以七言对句为主,间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九言对句的。每回开头都有“话说”、“却说”等形式;皆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戛然止住,制造悬念,以“粘住”读者。由于受“说话”影响,故事一般都是“从头说起”,情节单线发展,段落整齐。诗、词、对句是章回小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章回小说每回开头都用诗或词引起下文;文中不时插入诗词,或以之描写山川景物,或以之描写人物像貌,或以之描写争斗情况,或以之表示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和立场,起到调解散文枯燥的作用。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到了明中叶,章回小说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体裁上保持“讲史”的痕迹。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而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如明嘉庆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庆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不是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以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 传奇戏曲 演义 ☛ 章回小说zhang hui xiao shuofull length vernacular fiction 章回小说zhang hui xiao shuofull length vernacular fiction 章回小说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with each chapter headed by a couplet giving the gist of its conten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