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立陶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立陶宛Lithuanian苏联加盟共和国名。在今苏联西部,濒波罗的海。其名一说源于波兰语,意为多雨水的国家;一说源于拉丁文,意为海岸。公元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1791年与波兰联合。18世纪末并入帝俄。1919年独立。1940年再并入苏联,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行政中心为维尔纽斯。 立陶宛波罗的海东岸国家。全称立陶宛共和国。1918年2月16日成立立陶宛共和国。1944年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1990年3月1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国土面积65300km2,人口370.13万(1999年1月)。首都维尔纽斯。1991年9月14日与中国建交。境内地势低平,东部边缘有低矮山岭,最高海拔292m。东部湖泊众多,约3000个。海岸线长99km。多属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1月-2~-8℃,7月16~18℃,年均降水量500~800mm。1998年第3季度末,工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9.7%。1998年前9个月的工业总产值69.16亿立特(立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5%。1998年第3季度末,农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2.1%。1998年前9个月农林业产值31.35亿立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9%。1998年全国农业用地面积350.68万hm2。耕地面积256.3万hm2。1998年初铁路运营总里程1997km,其中电气化铁路122km。1998年铁路货运量3090万t。1998年初公路总里程68161km。1998年初共有各类海船276艘,总吨位512040t,全年共停靠船舶6401艘,其中来自50多个国家的外国船只4574艘。内河航线788km。各类内河船只91艘。全年货运量133.38万t;客运量156.36万人次。1998年有飞机224架,直升机12架。全年客运量30.2万人次;货运量2771.9t。1998/1999年度共有各种全日制普通学校2386所,在校学生58.1万人,教师4.99万人;各类职业学校107所,学生5.6万人,教师5044人;高级学校70所,学生3.4万人,教师4292人;高等院校15所,学生7.5万人,教师9214人。立陶宛2003年1月人口346.27万。立陶宛2005年1月人口342.8万。国庆日2月16日。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618.98亿立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016立特。通货膨胀率2.9%。失业率11.4%。工业、农业产值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3%、7.43%。 立陶宛Lithuania全称立陶宛共和国。1919年8月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0年8月加入苏联。1990年3月宣布恢复主权和国家独立。东北欧发展中国家。其国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400万(1998年),80%为立陶宛族。首都维尔纽斯,货币名称独立后改为里特。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292卢布,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3。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电子、电机、无线电器材、计算机设备、仪表和机床制造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居重要地位,手工艺品闻名遐迩。但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生铁、铁矿石、煤炭、天然气储量很低。轻工业较为发达,消费品约占工业生产的40%。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占农业商品产值的约90%,其中奶牛和养猪业又占畜牧业商品产值的80%,种植业主要有谷物和豆类、马铃薯等。交通方便、航运发达,文教事业发展迅速。1997年,其外国直接投资额3.55亿美元,外债总额为15.4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1998年其商品出口额为37.55亿美元,进口额为60.25亿美元。199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90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88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4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97位。该年的国际储备总额为14.63亿美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