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即“布局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在区位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在微观层次探讨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等。 空间经济学见“区位理论”。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和合理布局的科学。 空间经济学 (Spatial Econo-mics)又称区位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空间经济学以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为研究领域,以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律为研究对象。 空间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科学,开始以研究工业区位问题为主要内容,因而称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源于德国经济学家约翰·亨利希·冯·屠能 (J. H. V.Thunen)关于农业区位问题的研究。屠能于1826年完成的《孤立国与农业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区位问题的有系统的著作。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韦伯(A. Weber,1868~1958年)发表的《区位原论》 (《Reine Theorie desStandorts》) 的第一部分 《论工业区位》 (《Uber der standort derIndustrien》)一书,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工业区位理论著作,它为西方工业区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奥古斯特·廖施 (August Losch,1906~1945年)等众多经济学家的探讨研究,工业区位理论进一步从工业区位的探讨发展为贸易区位、城市区位的探讨,从局部均衡的区位理论发展为一般均衡的区位理论,从生产成本的分析发展为最大利润的分析,从静态的区位研究发展为历史的动态的区位研究,从纯理论的讨论发展为区域规划和对策的研究,以及对工业区位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数量结构研究、非经济因素研究等等。工业区位理论已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主要学派是成本学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和社会学派等。下面简述这些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成本学派是最早形成的一种工业区位理论,它从生产成本角度出发,研究工业区位的配置原理,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成本理论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韦伯以前的成本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威尔怀姆·龙赫德(Wilhelm Launhardt),他提出了著名的“重量三角形”原理,根据原料产地、市场位置和原料重量来确定企业的配置。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把运输费用的高低作为衡量企业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志。第二,韦伯理论的建立。这是成本学派形成的重要标志。韦伯围绕成本的降低研究了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集聚以及价格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他把龙赫德的“重量三角形”发展成为“区位三角形”,提出了一系列的数学模式,在寻求生产成本最低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的科学概念,为以后的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韦伯以后的成本理论。韦伯的运输成本与运输距离成正比的结论被修正,成本要素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扩展。 市场学派是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一种工业区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工业区位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即考虑产品销售问题,力求把企业配置于获得最大利润点上。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廖施,他的《区位经济学》 一书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作。廖施的主要贡献是他对所有工业配置内部的相互关系及配置的全面平衡体系的研究和对经济区域性质的研究,此外他还发展了地区结构的理论。廖施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市场区的研究,他从市场区这一因素出发,进一步研究了市场网和市场网体系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从而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的完整体系。 在廖施之后,市场学派还有赢利边际理论、自由入口理论和交结点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廖施的经济景观,即分层结构的市场网提出了异议,修正了他的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和市场学派基础上形成的。近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美国学者沃尔特·伊萨德(Walter Isard)认为,廖施的最大利润原则必须与自然环境、运输成本、工资、地区居民的购买力等因素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在理论上,他吸收了前两个学派的优点,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成本——市场区位理论,把生产、价格和贸易理论溶合起来,从而进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探讨。 廖施在分析需求的时候,把他的分层结构区位模型过多地放在屠能体系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产品的特点与实际出入很大。所以后来的研究者认为,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只有对高产值的生产才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只有这种产品才追求需求最大化,并配置在市场区。对低产值的生产来说,则必须同时考虑最低成本区。这一思想是科林·克拉克 (ColinClark)工厂区位分类的基础。克拉克把现代工业区位分成原料定向工业、市场定向工业和“松脚” (Footloose)工业 (“松脚”工业是不受限制的意思)。“松脚”工业应在全国各地均匀配置。 当前,成本——市场学派对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厂厂址选择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分析; 区域比较利益的研究以及关于信息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分析等。而信息成本的研究则是对不确定因素、区域竞争、区域比较利益和企业规模等因素的深入分析的发展。 行为学派是研究不同的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持的主观态度影响工业区位的一种理论。这一学派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不少人在工业区位理论中探讨了行为因素,但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成体系的行为区位理论。这个理论只是对行为因素进行分类描述,在配置企业时,考虑较多的行为因素有心理文化因素、消费者的偏好因素以及行为矩阵等。 社会学派是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发生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因素,例如政府政策、国防军事、资本供给、劳动力供给、居民储蓄能力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业企业的配置,所以在确定区位时还要研究企业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纵观工业区位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各学派的理论,我们看到,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经济因素研究到多种经济因素研究和多种社会因素研究的过程。现在工业区位理论已经形成为一门向综合因素研究发展的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科。它不但研究较发达国家的工业区位问题,而且也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区位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经济地理学、市场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决策理论、城市经济学、农业区位理论、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一些学科特别是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市场学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