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空城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这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奇特的夸张中含蕴着合理的内核,充分表现出作家洞察生活的思想修养及其卓越的艺术才能。
作者平常写司马、诸葛斗智,总好突出他们的预见性:一方的军事意图或部署,常常早为另一方所料到。一反其常,这次两巨头西城相遇,双方事先都毫无预测,毫无准备,纯属邂逅。当司马兵临西城,听到军哨的“急报”时,竟“笑而不信”。作者对这一突然相遇境界的精心安置,便成为“空城计”得以成立的基本环境。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这一意外事件的突然来临,对表现诸葛亮镇定机灵,应付危机的过人才智,自然是提供了条件。
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何以在此突然冒起险来?这完全是为形势所迫;不是万不得已,他决不出此险策。他向众官说明了原因: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确乎如此。这是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审时度势”采取的灵活性,即所谓“运用之妙”,决不是妄动。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是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灵活恰当的处置方法,是以有效地陷敌于判断的错误和行动的错误,因而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空城计”也正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空城计”的合理性,同时也是建立在两个指挥官的性格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情节,又强化了两人的性格。谨慎与多谋,是诸葛亮行事、用兵的两大特点,也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因为他的平生谨慎早为司马懿所深知,这才造成司马懿以为他 “必不行险”的错误判断; 因为他的平生多谋早为司马懿所深惧,这才造成司马懿以为他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的错误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行动。因而司马懿丧失了已经取得的优势。这就构成了 “空城计”成立的客观条件。我们知道,“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所以诸葛亮的胜利,并未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因而它既惊险奇特,却又合情入理; 既象神话,却又是现实。
“空城计”成立的客观条件,作者在作品中作了精心的艺术设置。首先是在 “谨慎”二字上大作了文章。人言 “诸葛一生惟谨慎”,诸葛亮本人更以“谨慎”而自豪,自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在此次战争中,作者也是着力宣扬了诸葛亮尚谨慎的军事思想,批判了违背这一思想“作事不密”的孟达和轻敌妄动的马谡。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谨慎从事,街亭便不至于失守。再如,出师方始,魏延献策,愿率五千精兵循秦岭以东,取小路,出子午谷,径袭长安。在当时这也不失为良策。可是诸葛亮却认为是冒险,以 “非万全之计”而不用。他信任王平,原因是: “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作品还特地描写了诸葛亮平生谨慎的性格特点在敌方所起的反响: 司马懿奉命拒亮之初,出关下寨,首次召见先锋张郃,便说: “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已表明“亮平生谨慎,不肯弄险”这一认识,早在司马脑子里固定下来。这样,在西城的险境下,司马懿重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判断便顺理成章,毫不突兀。接着,作者加上一笔,写诸葛亮知己知彼: “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今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
诸葛平生谨慎,这只是形成司马第一个错误判断——“必不弄险” 的因素;司马同时还出现了第二个错误判断—— “必有埋伏”,这则是由于诸葛的平生多谋所致。由于诸葛平时多谋,魏军中出现了“恐诸葛病”。所谓诸葛亮的“诡计多端”,造成了他的敌人的心理疑惧。司马与诸葛相斗,时时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唯恐中计,却又免不了中计。作品这样描写: 司马一出关,和先锋张郃分析敌情,首先的判断,便是诸葛亮 “非无谋,但怕有失”,及至攻取街亭的军事部署完成之后,临行再三叮嘱张郃: “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司马既拿下街亭,不敢径取阳平关,却说: “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 ”于是采取了“穷寇莫追”的方针。直到兵临西城,本可稳捉诸葛,可他闻讯,先是“笑而不信”,继而“看毕大疑”,终于 “望北山而退”。原因是: 认定诸葛“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中计后,撤兵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听到诸葛布置的疑兵鼓噪声,“懿回顾二子曰: ‘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于是 “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走”。这些描写,足以表明司马懿的疑惧心理及魏军的 “恐诸葛症”。“空城计”成功也正得力于此。这既刻画了司马懿的多疑诡谲,又衬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对敌人形成的威慑力量。
一件事刻画了两个人物的性格。谨慎是双方共有的特点,诸葛以司马谨慎而判定他不进城,司马以诸葛谨慎而断定他不设空城。然而,两人的谨慎中又各显出不同的个性:诸葛谨慎中含果敢、机智;司马谨慎中见多疑、乖谲。两人都以为“知己知彼”:诸葛做到了真知;司马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谨慎对诸葛说来,是必然性,弄险,则是偶然性。司马不懂辩证法,只知普遍,不知特殊,以“必然”代替了“偶然”,于是陷入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上了诸葛的当。这一情节,美化了诸葛亮,却也并未丑化司马懿。假使城上坐的是马谡,其计未必可成;倘若城下来的是张郃,其计亦未必成。只有使两个饱经战故老辣深算的谋略家碰在一起,棋逢对手,以诈对奸,才能出此千古佳话。魏叔子《日录》说: “料事者,先料人,能料愚者,不能料智;能料智者,并不能料愚。余尝览《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司马懿遇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这话讲得很有道理。若遇魏营中其他猛将,孔明亦将为之虏矣。
司马懿兵临空城,不进而退,并不是作者丑化他,而正是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描写人物,常常是基于生活,刻画个性,表现出一种复杂性。各种人物,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愚者或有一得,智者也有一失,不去绝对化。作家并未单一地把司马懿只写成一员武将,在他多谋多疑的性格中仍然显现着一种封建统治阶级中政治家的风度。
“空城计”的故事,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已长久流传。事见郭冲《诸葛隐谋》。史学大师裴松之且把它引录到《三国志》注里。郭冲的记载,不论是真是假,对小说家说来,都是极为难得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文学素材,对表现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天才的军事家孔明的形象,自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历史上,还真的重现过类似的事件。据《通鉴·宋纪》记载: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03年)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萧道成之父)帅数百人抵抗。但寡不敌众,不能取胜。于是“承之使偃兵,开城门”。结果是: “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这不是在小说诸葛亮的西城“空城计”之后,正史上萧承之在济南又上演了一次“空城计”么!可见《演义》里“空城计”情节,既有艺术的真实性,且有历史的可能性。

☚ 失街亭   挥泪斩马谡 ☛
空城计

空城计

汉族民间笑话。主要讲述:从前,有个“三国迷”。一天,村里来了个戏班子,唱的是《空城计》。三国迷实在想看,可是家里没人看门咋办呢!失盗不是要吃大亏吗?他在堂屋里来回踱着,猛的,他一拍大腿:“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放着孔明的计策为何不用?”于是,他敞开大门,把灯笼高挑在大门口,书案上也是明灯烛火的。然后把袖子一甩,就去看戏了。原来,他用的也是“空城计”啊!看完戏回来,把家里的东西一清点,线没少一根,针也没短一根,他赞不绝口地说:“孔明真神人也!”自此,对诸葛孔明愈加佩服,敬若神明。隔了不久,村里又唱戏。这回“三国迷”又点起蜡烛灯笼,敞开大门,跑去看戏。他又用上“空城计”了。可是,这次看完戏回来,他一看,不禁放声大哭,原来家里大门也被小偷卸掉了。他气得大骂诸葛亮,在书上见到孔明的名字,先是一墨杠,然后就挖掉,一本好生生的《三国演义》,被他挖得百孔千疮。这一天,“三国迷”又在骂孔明,还在书上挖诸葛亮的名字,偏巧让一个说《三国》的把式看见了,就同他为什么这样做。“三国迷”把家里被盗的事原原本本一说,那把式捧着肚子大笑遭:“孔明哪里是大蠢货,大蠢货正是你自己啊!”“三国迷”问:“咋?”把式说:“你再翻翻《三国演义》,要是找到孔明两次用‘空城计’,我认你被偷的帐!”“三国迷”听了,不知咋回答。

☚ 实践古人的话   学乖 ☛

空城计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释词】
 ①瑶琴:饰玉的琴,也泛指古琴。江淹《休上人怨别》:“宝书为君掩,瑶琴讵能开。”
 ②西城:古县名,即西县。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
 ③土人:土著人。到今疑:诸葛亮“空城计”是虚构的故事。故本地人对此掌故说法颇为疑惑
 
 【赏析】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诸葛亮出师北伐,兵出祁山,以破竹之势,破西凉、羌人之兵,活捉夏侯楙,降收姜维,连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在蜀军威震关中之际,形势急转直下,整个战局从胜利的巅峰跌向了倾斜的谷底。诸葛亮在形势突变的境遇下,临危不惧,以超人的智慧、镇定自若的风度和杰出的军事才能,指挥蜀军走出败局的低谷,平安退军。“空城计”这段情节是分三个层次展现的,首先,魏主曹睿为了抗蜀的需要,不得不重新起用了司马懿,令其率诸路兵马赴长安会合。此时,司马懿忽然得知孟达策划谋反的消息。孟达叛变对诸葛亮来说,是在整个战局上实现分兵伐魏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假若诸葛亮与之内外相呼应,诸葛亮进击关中,孟达直捣洛阳,魏国的形势就非常险恶了。司马懿立刻意识到这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当机立断,先平孟达,后赴长安会合。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威胁魏国的孟达谋反,把诸葛亮准备好的内外夹攻的一支重要力量铲除了。曹睿对司马懿的举措很赞赏,“今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休矣!”这一着棋很厉害,从战略上制约了诸葛亮向前推进的步伐。可见,司马懿是魏国惟一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很快司马懿又投下了震动全局的另一个棋子,出奇兵,夺街亭。企图卡住汉中咽喉之地,不仅使诸葛亮夺得的陇西一带不能安守,而且退军之时也会受到阻击。诸葛亮全局在胸,对司马懿的战略意识看得很清楚。他及时调整兵力,针锋相对,连连派出三路人马,一是派主动请战的马谡守街亭,又以平生谨慎的王平辅之;二是派高翔屯兵于街亭之左;三是派魏延引兵于街亭之右。两军统帅不谋而合地把兵力都掷于街亭,司马懿进兵有方,诸葛亮部署得当,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究竟鹿死谁手,将会使战局发生根本的转折。偏偏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大惊。整个战局已发生重大倾斜,蜀军此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击之力。诸葛亮在无可挽回的局势下,为保存实力,只好安排退军。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兵投武功山小路埋伏;张翼引军修理剑阁;姜维、马岱率军断后。就连身边的五千兵,还分出一半去搬运粮草,仅剩下一般文官和二千五百兵士留在西城。
 司马懿率十五万精兵望西进发,已兵临城下。“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小说情节层层推进,以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把诸葛亮推向矛盾冲突的顶端,使其心理上承受一而再、再而三的冲击,要打,打不得;要守,又守不住。似乎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众皆失色”,人心惶惶。而一位杰出的统帅心理素质的超人之处,便是在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扭败局于危安。诸葛亮从容不迫,传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抛出平生不曾弄险的一着“险棋”——空城计。
 面对诸葛亮神态安详地端坐城楼,焚香操琴,魏军大惑不解。前哨人马“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司马懿”。司马懿“看毕大疑”,便下令军队“望北山路而退”。其子司马昭则认为:“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不同的三种心态却有一个相同点:疑惑。但前哨疑而不进,司马懿疑而退军,都是对诸葛亮使用的计谋看不透,望而生疑,疑而畏之。只有司马昭是对诸葛亮“空城计”本身产生了怀疑。倘若当时主帅易位,司马昭指挥魏军,那么诸葛亮玩弄的这一手岂不成了被束手就擒的举动。可见诸葛亮的“空城计”是针对司马懿而设的。他深知司马懿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当众官“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诸葛亮可谓“知己知彼”,司马懿并非不“知己知彼”,他也深知诸葛亮用兵之法,尤其是其平素谨慎,必不弄险的性格。这种看法,早在出征前,小说就埋下了伏笔。司马懿曾对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因而,当他一看到诸葛亮空城抚琴,便认定此中有诈,对司马昭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小说还有几笔点染了他这一心理过程,开始听到前哨报告,司马懿“笑而不信”,一个“笑”字流露出他的自信,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弄险”。乃至亲自看到眼前的事实,又使他生出疑惑,但依据“不曾弄险”的逻辑,推论出“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一深刻的看法,已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致使他做出错误的判断,失掉了战机。
 影响司马懿的判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他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的深层心态。司马懿是曹魏三朝元老,曹操在世之时,对他并不信任。后因拥戴曹丕有功,才被曹丕重用,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曹丕临终时托付大将军曹真、陈群和司马懿共同辅佐赞襄。司马懿以显赫的身份进入曹魏政权的最高决策圈。没料到曹睿当政之初,中了马谡的离间计,司马懿一度遭贬,被削职回乡。虽然这次重新被起用,而官场上的风云变幻,前番的政治打击,不能不在他心底留下阴影。使本来谨慎多疑的司马懿更加狐疑。即使他当时心里曾闪念过对诸葛亮的“空城计”的怀疑,与其冒险而为之,不如退军,万无一失。即便无功,但也无过。何况这次重新挂帅,克孟达、夺街亭,扭转败局,转危为安,已立下了大功。权衡利弊,他采取了保守的策略。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官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总要处处给自己留有后路。只不过这种深层的心态对司马懿的思维和行为的制约,含而不露地隐伏在小说情节的整体描写之中罢了。
 诸葛亮“空城计”的高妙,并不完全在虚以却敌,“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张苞率兵杀来,“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又见关兴带兵杀到。“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这退兵部署之实,与空城之虚,相得益彰,实实虚虚,真真假假,使得司马懿不仅不敢复向西城杀去,而且一路被蜀兵声东击西弄得狼狈不堪。小说家把诸葛亮善于用兵,料敌如神刻画得虽淋漓尽致,但还不尽意,又在“蜀兵尽回汉中”以后,补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镜头:“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乃山僻隐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这位自叹不如诸葛亮的司马懿,却是一位素被诸葛亮极为重视的魏军统帅。当诸葛亮听到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提有重兵,曾大惊:“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之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当司马懿被削职回乡的消息传来,诸葛亮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从诸葛亮的一惊一喜,折射出司马懿不凡的将才和超群的谋略。而正是这样一位几与诸葛亮相匹敌的统帅,最后发出“吾不如孔明”的哀叹,更有力地烘托出诸葛亮的智谋盖世。
 “空城计”是虚构的故事。但它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戏剧《失空斩》是有名的传统剧目,因此小诗说:“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空城计”的意思、典故和故事 - 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空城计

 是指在敌众我寡,或在我还不具备防御力量的情况下,通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大胆的欺骗行动,造成敌人对我的错误判断,达到排难解危的目的。
 公元727年,唐玄宗时,吐蕃人攻陷瓜州(今甘肃安西县),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的百姓非常惊慌。张守珪被派去做瓜州刺史。他到任后,立即带领民众修城。还没有等城墙修好,吐蕃人又突然袭来,城里没有防御设施,人们都很惊慌。张守珪说:“敌众多寡,而且战争的创伤还没有治好,这个时候不能用利箭、擂石对抗,必须用谋略去战胜敌人。”于是命令在城上摆好酒席,叫乐工吹打弹奏,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吐蕃人见了,疑心城内设有伏兵,不敢进攻,便撤退走了。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空虚的就让他空虚,使敌方更加难以揣测,益发显得我用兵神奇,这不是兵力的较量,而是智谋的较量,胆力的较量,心理的较量。尽管如此,我们知道空城计是在特殊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所用的缓兵之计,最终战胜敌人还必须依靠实力和运用好实力。

空城计kōngchéngjì

军事作战中的一个计策,指利用敌人的怀疑心理蒙蔽敌人的策略。
“空城计”出自《左传》的记载: 楚成王六年,楚国令尹子元发兵车六百乘攻郑。楚军进了郑国的外郭门来到内城前,只见“城门大开”,任人自由进出。楚军怀疑这里头有诈,不敢入城。又听说齐、宋、鲁三国援郑之师将到,只得趁夜晚逃走了。
三国时,也曾有过巧设空城计的故事。但用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国的文聘。据《三国志·魏志·文聘传》记载,有一次吴国的孙权率领5万大军,突然进攻石阳(今湖北孝感市),当魏国守将文聘发觉时,吴国人马已离城不远,而魏国主力尚在别处。文聘急中生智,想了个办法。他让城内的一些老弱残兵和百姓都躲藏起来,大开城门,这样城内街头没有一个行人,石阳宛如一座死城。孙权到了城下,见此情景,感到可疑,不敢进城。于是他下令退兵。文聘没用一枪一炮,只用空城计就躲过一场大难。
上述的两个计策,后来被人们称为“空城计”,引申比喻本来不具备某种条件和实力,但做出具备的架势,以此来迷惑对方的计策。

空城计kōngchéngjì

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巧计。
故事《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将司马懿领兵攻打蜀汉西城。西城只有老弱残兵防守,其实是一座空城。诸葛亮反命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从容弹琴。司马懿见诸葛亮镇定自若,怀疑城内有重兵埋伏,不敢攻城而退兵。

空城计

三国时蜀国诸葛亮为掩饰力量的薄弱,而采取的一种大胆的、迷惑敌人的计谋。事出《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蜀将马谡失守街亭以后,魏军统帅司马懿率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鉴于寡不敌众,撤走城内的全部人马,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端坐弹琴,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司马懿见状,怀疑城内设有埋伏,于是引兵而去,西城得以保全。后遂用以比喻毫无实力,徒以虚势吓人。

空城计kōng chéng jì

见“唱空城计
❷”。

空城计kōngchéngjì

❶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蜀方街亭失守,魏将司马懿率领军队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弹琴城楼之上,司马懿怀疑蜀有伏兵,率军撤退。后用“空城计”泛指掩饰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黎锦明《武器与勇士》:“有许多生来不曾出县城的才恍然明白这用意,兀自赞着他有使用‘~’一般的机智。”|毕淑敏《北飞北飞》:“共产党没枪没炮没美援,愣是在这儿守了这么多年,这回又使了一个~,这事透着邪乎!”
❷戏称房里没人。老舍《骆驼祥子》:“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全走了哇。”矫健《老人仓》:“你们都趴在这儿呢,办公室唱了~啦!”
❸戏称腹中饥饿。王群生《彩色的夜》:“哦!饭来了。肚子里早唱《~》了。”

空城计

守备空城之计。泛指为掩饰力量空虚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计策。三国时,蜀将马谡失守街亭后,魏军大都督司马懿亲率大军进逼西城。当时西城只剩下了老弱残兵,根本无力抵抗,大家顿时慌作一团。丞相诸葛亮临危不乱,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传令大开城门,让老弱兵士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显出一副从容自若的样子。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吓得赶紧退兵而去。(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

兵不厌权 军不厌诈
以假乱真:虚虚实实
对敌人实施蒙蔽性活动:布置疑兵
暗地里搞欺骗活动:瞒天过海 过海瞒天
为掩盖力量虚弱而以空城骗过对方:空城计
引诱敌人深入我方利于围歼的地区:诱敌深入
假托借路,行灭亡该国之实:假途灭虢
为引出某人而故意打击他人:打草惊蛇 惊蛇打草
(用兵作战时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兵不厌诈)

☚ 其他军事策略   手段 ☛

空城计kōng chéng jì

the stratagem of the empty city—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weak defence; bewilder and keep away the enemy by opening the gate of an ungarrisoned (/unfortified)city; put up a bluff/……那力量实在单薄,到后来连我都觉得有点无聊,没有意思反攻了,因为我后来看出了敌军在演“~”。(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35) …they were actually so weak that even I lost interest later on and there seemed no point in making a counterattack,for I realized they were using “empty city tactics.”/喝!~!四嫂,二嘎子呢?(《老舍剧作选——龙须沟》34) Hallo! Where’s everybody gone to? …Sisao,where’s Gazi?

空城计kong cheng ji

empty-city stratagem (bluffing the enemy by keeping the gates of a weakly defended city open as if a trap were laid for him inside)

空城计

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unpreparedness(/a weak defence);empty-city stratagem

空城计kōngchéngjì

〔偏正〕 为掩饰实际力量的空虚而采取吓骗对方的一种计谋策略,借以达到某目的。语本《三国演义》95回:“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反而大开城门,让士兵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神情镇定自若。司马懿怕设有埋伏,引兵退去。”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前年创造社和太阳社向我进攻的时候,那力量实在单薄……因为我后来看出了敌军在演~。”
△ 常用于形容人们实质空虚,却摆出像样好看的外表蒙骗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