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 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严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村寨的建筑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 这十大件构成了侗族村寨中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侗族的建筑匠师皆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工匠。 在设计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等时,不用一张图纸,整个结构烂熟于心,他们凭借的工具只是一杆传统的度量尺,称为“匠杆”。“匠杆”用一片竹子临时制成,长度相当于房屋中柱的长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檩、枋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 传统的侗族匠师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13个。这些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只有侗族的匠师才看得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