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稽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稽胡亦称“步落稽”、“山胡”。中国古族名。源于匈奴(一说为山戎、赤狄之后)。南北朝时分布于东起离石,西至安定一带(今山西、陕西北部)山谷间,方圆七八百里。与汉人错居,知农业,衣麻布,部落首领识文字。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底(526年初),云阳谷(今山西左云县)稽胡刘蠡升立年号,置百官,自称天子, 起兵抗魏。西魏大统元年(535)为其北部王所杀(一说为东魏丞相高欢所灭)。七年上郡刘平伏亦举兵反抗。是后,历北齐、北周两代,各地稽胡不断起事,给统治者一定打击。北周建德五年(576)刘蠡升之孙刘没铎复自号圣武皇帝,建元石平,次年为北周所破。隋唐以后, 逐渐与汉族融合。 稽胡 稽胡古族名。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居于陕西与山西的北部山谷中,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上郡稽胡刘平伏起义,反抗西魏的统治。历西魏北周,稽胡连续起义。隋唐以后,稽胡逐渐与汉族融合。据《元和郡县志》引《隋图经》:“义川(今宜川县)本春秋时白翟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似胡,其言习中夏。白室即白翟语讹耳。近代号步(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又《元和郡县志》云岩县(今宜川县北)“库利川在县郭南,稽胡呼奴为库利,因以为名。”临真县(今延安市东南)“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直到隋唐时代,今陕北延安地区,山西临汾地区,甘肃庆阳地区都有稽胡分布。 ☚ 柔然 昭武九姓 ☛ 稽胡中国古族名。又称步落稽、山胡。源于南匈奴,为十六国时期汉国建立者刘渊(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一说为山戎、赤狄之后。南北朝时,居离石(治今山西离石县)以西,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县北)以东的山谷间,方圆七八百里。种落繁杂,与汉人错居。知农业,少蚕桑,衣麻布。部落首领识文字。除山谷深处,皆分属郡县,列于编户。屡发生民众起义,反抗统治者。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刘蠡升据云阳谷(今山西左云县)举兵反魏,自称天子,改元神嘉,置百官。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为其北部王所杀。兴和三年(541),稽胡帅、夏州刺史※刘平伏据上郡(治今陕西韩城县南)起兵,不久,为大都督于谨所破。后历北齐、北周二朝,延州※郝阿保、蒲川※郝三郎及※白郁久同、川路※乔白郎等相继起事,给统治者一定打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刘蠡升之孙※刘没铎自立为圣武皇帝,建元石平,抗击齐王宇文宪的分路进击,次年,兵败被捉。隋唐以后,逐渐与汉族融合,但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仍有遣太子统诸军讨稽胡的记载。 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古代北方民族。源于匈奴。一说为山戎、赤狄之后。南北朝时分布于东起离石,西至安定一带的今山西、陕西北部山谷间,方圆七八百里。与汉人错居,知农业,衣麻布,部落首领识文字。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底 (526年初),云阳谷稽胡刘蠡自称天子。北齐、北周时,各地稽胡不断起事。北周建德五年(576)刘没铎复自号圣武皇帝,次年为北周所破。隋唐以后,逐渐与汉族融合。 稽胡古族名。又称步落稽、山胡。北魏末年由南匈奴、西域胡人、卢水胡、屠各等与匈奴有关或匈奴余部混合组成。主要分布于汾水两岸的山区,因居住地域不同,而有山胡、汾胡、河西胡、离石胡、西河胡、吐京胡、五城郡胡等众多名称。唐初此类名称还偶或可见,但北朝后期大多与汉族融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