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稻绿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稻绿蝽green rice bug

多食性害虫。又名绿蝽象。学名Nezara viridula (Linnaeus)半翅目,蝽科。为世界广布种。粮、棉、油、烟、菜、花卉、树木等几无不受其害,但在中国,仅南方稻区偶尔局部成灾。有时亦刺吸别的昆虫。成虫和若虫吸食寄主茎、叶及果实汁液。水稻苗期被害,叶片变黄,发育不良,或形成枯心;抽穗至乳熟期,常群集穗部为害,造成秕粒或白穗,并能传播酵母菌,使谷壳变黑,米粒变褐。
成虫体长11.5~16毫米,体宽6~8.5毫米。前胸背板侧角圆,微突出。小盾片长三角形,基缘处有3个横列的黄白色小点。腹基突呈一圆钝的小突起,伸向前方,长不达后足基节。本种具多态型,其中全绿型、黄肩型和点绿型是基本型,全绿型又是其祖征型,体鲜绿至青绿,无杂斑。黄肩型头端部及前胸背板两侧角间前方色黄,余为绿或青绿。点绿型橙黄至黄绿,前胸背板前部中央和小盾片基部各具3个绿斑,小盾片端部及前翅革片端处中央亦各具一绿斑。其余各型,则在上述3个基本型之间出现某些变异。卵短桶形,淡黄白色至鲜黄,近孵化时橘红;假卵盖稍突起,周缘黄褐,半透明,上有白色短棒状呼吸—精孔突24~30枚。若虫共5龄,1龄体长1.2~1.7毫米,宽0.9~1.3毫米,黄褐色或赤褐色,胸部暗褐,胸、腹侧缘具半圆形橘黄斑。3龄体长4~4.5毫米,宽3~3.7毫米,黑褐色,或头、胸黑褐,腹部绿色;腹部两侧各具6个对称的浅黄斑; 小盾片和前翅芽初现。5龄体长7.5~12毫米,宽5.4~6.1毫米,色绿,前翅芽伸达第三腹节前缘; 腹部两侧的半圆斑红色。
中国东北地区年生1代,山东2代,江西3代,广东4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杂草丛中,土缝、树洞、棕榈叶丛及林木茂密处群集越冬。江西越冬成虫4月上中旬出蛰,5月中旬初至6月中旬产卵,以后每隔 1个半月左右发生一代。11月上中旬后成虫陆续进入越冬期。广东4月中旬开始产卵,6~11月上旬田间可见各虫态,7月中旬至8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广州种群卵的发育起点为12.2℃,有效积温74日度; 若虫各为11.6℃和688日度。成虫耐饥力强、趋光,羽化后5~13天开始交配,一生交配1~5次,每交配一次产一次有效卵。卵多聚产于寄主植物的叶片、嫩茎或穗(荚)上,每块19~132粒不等,排成2~9行。初孵若虫停息于卵壳上,1.5~2天后开始取食,食后仍返回卵壳上栖息,2龄后逐渐分散为害。同型或异型的雌、雄个体交配,其子代均有型的分化。
稻绿蝽在不同情况下,偏嗜寄主不同。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为蔬菜主要害虫; 在西印度群岛,主害棉花;古巴为水稻害虫; 日本南部四月间出现在紫云英、萝卜、油菜上,此后转移到早玉米、早稻、豇豆上,后又转移到晚稻和大豆上。中国江西第一代多在小麦、油菜、蚕豆、老鹳草上; 第二代多在水稻、芝麻、大豆、柴胡上。水稻如与上述寄主生育期相衔接,抽穗时就有可能大批迁入为害。丘陵、半山区由于适宜的野生寄主丰富,虫口密度较大。冬季早春低温多雨,温度变化大,越冬死亡率高。天敌有食虫虻、蚂蚁、蜘蛛、鸟类、青蛙等,能捕食其成虫和若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曾引进大头沟卵峰防治稻绿蝽,获得成功。在马来西亚,卵期天敌有领犀猎蝽、稻蝽小黑卵蜂及稻蝽沟卵蜂、在中国台湾省还发现绿蝽寄蝇寄生于5龄若虫及成虫。虫口密度较大,失去自然控制时,可用敌敌畏、敌百虫、马拉硫磷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傍晚或清晨喷施。

稻绿蝽Green stink bug

Nezara viridula (L.),昆虫纲,同翅目,蝽科。世界性广布种。寄主有水稻、豆类、芝麻、麦类、玉米、高粱、甘蔗、茄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桃、梨、柑橘、苹果、柴胡。成虫体长12~16 mm,体色多变,通常青绿色,触角5节,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小盾片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腹下密布黄色斑点。末龄若虫体长7.5~12 mm,绿色为主,触角4节,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外缘橙红,腹部边缘具半圆形红斑,中央亦有红斑。一年发生1~4代,最南可能有5代,以成虫越冬。卵多产于叶背、嫩茎或果荚上,排列成行。成、若虫有假死性。成虫并有趋光性和趋绿性。喜为害开花和结实初期的作物,造成秕粒,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宜采取压低越冬虫源和田间喷药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