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副产品综合利用生态工程
对稻壳、米糠和碎米等稻谷的副产品,经再加工制成各种有用产品的工程。
稻壳。约占稻谷重量的20%,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副产品之一。稻壳含粗纤维40%、戊聚糖28%、灰分18%、水分9%,以及少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把稻壳变废为宝,进行综合利用,我们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稻壳发电、利用稻壳作炼钢保温剂、碳棒、纤维板、可降解快餐盒、培育蘑菇填充料、燃料等,使大多数稻壳得到了利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稻壳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以至成为废物,甚至污染环境。稻壳经低温干馏,产生稻壳煤气,用于发电,生产1千瓦时电需用稻壳2千克。稻壳可烧制出高碳稻壳灰、低碳稻壳灰和无碳稻壳灰。高碳稻壳灰用作精炼糖的脱色剂、橡胶的防滑添加剂,低碳稻壳灰用作吸油剂、动物皮毛脱脂剂、生产硅酸钠或硅酸钾的原料,无碳稻壳灰是生产纯硅或太阳能电池中高级硅的重要原料。稻壳经不同加工可制成颗粒状的牛饲料、酵母、蛋白饲料、或醋酸原料、建筑材料、黑陶瓷原料等。
米糠。约占糙米重量的8%—12%。米糠中含蛋白质15%—18%、脂肪18%—20%、碳水化合物34%—36%、粗纤维8%—10%、水分13%—14%、灰分9%—10%,以及少量维生素。米糠加工后,可制成高蛋白米粉、米糠油,可作谷维素、谷固醇和维生素E等药物的原料,酿造白酒,制作米胚芽饼干等营养食品。米糠是近代开发利用的谷物油料资源,利用米糠提取油脂,在世界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始用米糠榨油的历史较早,但发展速度较慢,米糠资源的利用率较低。1940年,我国在天津建设了第一家米糠榨油工厂。1953年后,上海、武汉、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先后开始生产米糠油。197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召开了 “全国增产油脂经验交流会”,从此,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较大的以米糠榨油为核心的综合利用。经过几年的努力,米糠油的产量一度达到万吨以上,对平衡当时国内油脂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的米厂规模较小,米糠榨油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加上米糠易发生酸败变质,所以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以米糠油及其精炼时产生的副产品为原料生产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及其衍生物和生产谷维素、肌醇等,虽已取得了产业化成果,但由于规模太小,不能做大做强。米糠是稻米加工中最宝贵的副产品,以米糠榨油为核心的综合利用前途广阔。米糠的含油量与我国的大豆含油量相当,如果我国稻米加工中一半以上的米糠能用于榨油,则每年能生产米糠油100多万吨,对平衡我国食用油脂的供求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米糠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油脂,而且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泛酸肌醇、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锌、铁、碘等矿物质营养元素。米糠油除了米糠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外,米糠油本身的脂肪酸组成也比较合理,一般米糠油中含亚油酸为38%,油酸为42%,其比例约为1:1:1。油酸与亚油酸的比例为1:1左右的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米糠油是营养价值最高的食用油脂之一。是今后我国生产调和油及功能性油脂的重要油源。
碎米: 稻谷加工时产生一定的碎米,碎米中含70%以上的淀粉,一般用于磨粉制成米粉和糕点食品,加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成婴儿代乳粉,还可制成饴糖、葡萄糖或低聚糖; 发酵后可制各种发酵食品、酒类、饮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