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栽培史history of barnyard grass culti-vation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有水旱两种,本是田间杂草,但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救荒作物,栽培历史已有2000年以上。 稗的名称,已见于《孟子》和《庄子》,但人工栽培的记载,则始见于《氾胜之书》: “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又说:“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农政全书》强调说“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且稗秆一亩,可当稻秆二亩,其价亦当米一石”,故“宜择嘉种于下田艺之,岁岁无绝,倘遇灾年,便得广植”,又说“下田种稗,遇水涝,不灭顶不坏,灭顶不逾时不坏”。只要“不遇异常客水,必收,亦十岁可致七八稔也”。到清代稗的种植更多,几乎遍及南北。各地方志都说稗最宜下湿低洼之地种植,耐涝耐碱,可以救荒。 稗的栽培技术很简单。《农政全书》指出,北方易涝之洼地,如水涝“及冬而涸,则艺春麦”,可保收一季。但种“春麦皆宜杂旱稗耩之,刈麦后,长稗,即岁再熟矣”。介绍了旱稗和春麦混播的经验。 稗除了食用及作饲料外,还能酿酒,《齐民要术》说稗酒“酒势美酽,尤逾黍、秫”,质量相当好。《名医别录》中还说将稗“煮以沃地,蝼蚁皆死”,能“杀虫”。《本草纲目》还说稗实的粉末,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