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经济利益独立化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也称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三个层次要素:(1)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的客观过程决定其客观需要;(2)能够通过自身的经济活动不断创造出满足其客观需要的物质条件;(3)能够自主地支配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条件。如果只具备前两个要素只是构成利益主体。只有具备第三个要素时,才能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对决定税收存在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独立化。从历史看,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利益主体不外两种情况,一是财产所有者,包括私有或局部性的集体所有。二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经营者。所有者可以占有支配生产成果,经营者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也可以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生产成果。
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在社会分工的状态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进行的。分工和交换的发展,逐渐破坏了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经济利益的独立化就逐渐占了优势。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独立化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处于相互矛盾又相互协调之中。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具体说就是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为维持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分离为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就是生产过程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即生产工具、劳动力以及劳动对象。外部条件就是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这种外部条件和前面说的社会公共需要是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说的。公共需要是从主体的客观要求说的。公共条件是从满足这种需要的物质条件说的,指客体本身。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对社会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本来是同样必需的,他们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实际上也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利用的,只不过由于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独立化,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才分离开来。这种分离集中地表现为再生产过程分离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过程。内部条件即生产力要素的再生产由经济组织内部自主地完成。外部条件即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再生产过程由社会公共职能机构来完成。如果说内部条件的耗用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来说是排他性的,因而为实现内部条件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分配只能靠内部分配来解决,那么,为实现外部条件的再生产的分配就不同了。如前所说,外部条件即公共需要由于它的共享性,在利益主体经济利益独立化的条件下,就要由外部分配来解决。当这种外部分配凭借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标准来进行时,这种分配形式和手段就成为税收。
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独立化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观察,独立化的利益主体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在剩余产品和公共需要出现之后。如果没有诸独立化的利益主体,仅有剩余产品和公共需要也是不会产生税收的。问题很明显,如果社会没有分解为许多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那么,社会总需要和实现这个需要的客观条件及其再生产也就不会分离为内部和外部,从而也不会有内部分配和外部分配的划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就不存在税收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6:44